「雅丹」,源於維吾爾語,意為「有陡壁的小丘」。雅丹地貌系因強大的風力侵蝕和搬運、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現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窪地等形態。此種地貌出現於多大風、乾涸的古湖盆或湖積平原和戈壁灘。中國新疆的羅布泊、烏爾禾為此種地貌的典型。每當大風狂吼時,捲起漫天沙塵,日月無光,不辨方向,風聲有如鬼哭狼嚎,完全是一個恐怖世界。大風停息之後,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窪地猶如城堡、街巷及各種其他形象。而當再一場大風之後,會一切都變了模樣。
雅丹」是「雅丹爾」的轉音,意為險峻陡峭的沙丘。雅丹地貌,是一種風蝕地貌,也叫沙蝕丘或風蝕丘,在維吾爾語中意為「風化土堆群」。在地理學上是乾旱地區風蝕地域地貌的統稱。乾旱荒漠,岩石結構疏鬆,當地風力較大是形成雅丹地貌的基本因素。
雅丹專指乾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一開始在沙漠裡有一座基巖構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內有節理或裂隙發育,暴雨的沖刷使得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機,風的吹蝕就開始起作用了,由於大風不斷剝蝕,風蝕溝谷和窪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台小山,後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旅遊者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就像到了一個頹廢了的古城;縱橫交錯的風蝕溝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樓群,地面形成似條條龍脊,座座城堡的景狀。這樣的「城」稱「魔鬼城」,古書中又稱為「龍城」。在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部有魔鬼城,有的規模還不小,令人驚歎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風成的)繼續遭受風的吹蝕而變成各種形狀。如果岩層近於水平且硬、軟岩層相間,軟岩層容易被剝蝕掉,硬岩層相對突出,像屋簷那樣,稱石簷。如果軟、硬層相間的岩層是陡傾斜的,那麼就形成鋸齒狀的雅爾當地形。
如果組成石柱的岩石下軟上硬,兼之低處的風攜帶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處的風攜帶的沙少且沙粒細小,風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結果:下部變得很細,像磨菇把,上段則成了蘑菇傘,形成蘑菇石。最後的結果,蘑菇把也剝蝕掉了,蘑菇傘只靠著很小的一點接觸面積坐落在基巖上,看上去搖搖晃晃的,稱搖擺石。在球狀風化的配合下,兩塊圓古隆冬的大石頭只靠一個切點互相接觸,上面的圓石似乎風都吹得動,叫風動石,如福建東山島的花崗岩風動石。
雅丹地貌土質堅硬,岩石呈淺紅色,大漠狂風雕刻成的千奇百怪、錯落有致的巖沙形態各異,與青色的戈壁灘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格外引人注目。
在冷湖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雅丹林的面積佔到94%以上。柴達木的雅丹,是75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和第四紀早期的湖泊沉積物,由於地質運動抬高而脫離水體,期間的鹽和沙凝結地殼被西風侵蝕雕塑而成。它們廣佈於柴達木西北部,是世界最大最典型的雅丹景觀之一,尤其是南八仙,一里坪一帶,分佈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因其奇特怪誕的地貌,飄忽不定的狂風,由於地形奇特而生成的詭秘瑟人的風聲,再加上當地岩石富含鐵質,地磁強大,常使羅盤失靈,導致無法辨別方向而迷路,被世人視為魔鬼城,迷魂陣,別具一格。這裡的雅丹林總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6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最大的風蝕土林群。
雅丹林的高度,低的約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其整體,有的酷似古城堡、廟宇、帝王墳、千軍帳;有的類似「鯨群戲沙海」,「百萬海獅朝陽」、「萬龍佈陣」......,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從近處看來它們也是氣象萬千:有的土堆就像一艘艘鼓滿風帆的戰船即將遠航;有的像雄赳赳的大公雞,正伸脖打鳴;有的像小橋流水裡的亭台樓閣,有的象駿馬、駱駝、大象、獅、虎、鯨、龍、鳥等可愛的動物。一切都給人神秘莫測、奇幻萬千之感。
50年代有8位南方來的女地質隊員,為尋找石油資源進入這裡,因迷失方向而犧牲,所以這裡有個地名叫「南八仙」。風蝕地貌是青海天然一大奇觀。
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敦煌的雅丹地貌呈淺土紅色,面積大約四百多平方公里,高出地面十多米。造型豐富多彩,遠遠望去,有造型各異塔林、樓閣、飛禽走獸,真如一座繁華的古代城市。怪石崢嶸,險峰林立,千姿百態,令人遐想無邊。
地理位置:位於海西州柴達木冷湖以南的南八仙、大風山、黃瓜溝、俄博梁、牛鼻子梁、開特米裡克、冷湖4號至7號構造、一里坪、茶冷口、尕斯庫勒湖一帶。
雅丹地貌被認為是世界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