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對於德育範疇的具體理解與界定從不同的角度往往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結論。不同的德育定義是不同德育觀的反映,對德育實踐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對德育概念具體理解的不同之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二是如何理解德育過程。
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論所講的「moraleducation」。在我國,許多人並不贊成這一定義,認為德育必須包含更多的內容。一種廣義的德育概念解釋為:與倫理學體系中的德育概念(專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學上的德育,則是相對於智育和美育來劃分的,它的範圍很廣,包括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另外還有更為廣義的德育界定,認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還應當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還應包括環境教育、預防愛滋病教育,等等。
有關德育外延的界定應當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則。「守一」即是強調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範疇的最基本的內涵,強調學校德育應從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做起。「望多」是指德育還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項基本價值教育的內涵。所以,從內容上看,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可從屬於廣義的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就只能部分地從屬於德育,即只有這些教育領域中涉及價值教育的部分才歸屬德育範疇。(shenmi shi.cn 收集)
對於德育過程理解上的不同也影響人們對德育概念的界定。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發展的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德育過程固然是一種價值性的環境或影響,但這一環境或影響起作用的先決條件乃是德育對像具備接受這一影響的內因。德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德育對像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斷建構的過程。德育應該是環境與生長的統一,社會價值引導與個體價值建構的統一。對德育對像考慮不足的德育既不合乎現代教育所必具的民主精神,更不符合德育自身的規律,不會產生真正的德育功效,有時甚至是非德育或者是反德育的。德育過程對德育對像考慮不足、德育對像主體性發揮不充分也是中國德育的主要問題之一。
因此,應當這樣定義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
我國的學校德育大致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質教育包括有諸如不怕吃苦、勇敢堅強、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等等品質。這些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學生身上顯現出來,教師應該利用時機,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這種自發意識加以引導,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穩定的品質。同樣,也會有部分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暴露出缺乏某些應該具有的良好品質的現象。
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曾用過「道德教育」和「訓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確使用「德育」概念的,是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輸入我國之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改造》一書中,談到學生自治問題時說:「近世所倡的自動主義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學,二體育注重自強,三德育注重自治。」這裡,他明確使用了「德育」的概念,並把它看成整個教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各國重新定義德育核心問題
英國2002年以後,英國的公民教育從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必修課程,但大多數學校並未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造成英國很多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公民認同感。目前,英國在學校教育中普遍加強了「公民價值觀」教育,以弘揚平等、寬容的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社會關係,增強學生作為英國公民的身份認同感。
法國法國在進行青少年價值觀教育中也非常重視公民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起,法國歷任教育部部長都將公民和政治教育放在其教育計劃的重點位置。強調公民教育的政治維度,主要原因在於法國社會對公民資格政治性的淡化。法國政府認為,對學生們加強政治教育,不是培養學生成為政客,而是讓他們瞭解國家的運作以及自己作為公民所擁有的權利與義務。
俄羅斯一系列的社會學研究表明,目前俄羅斯青少年價值觀的個人取向已經明顯地區別於傳統的社會價值取向。出現了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崇尚,消費主義價值觀在俄羅斯青少年中盛行。俄羅斯已經意識到了在德育方面需要加強國家干預,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制定新的愛國主義教育綱要,強化對德育的科學研究等。俄羅斯現在正積極通過各種青少年社會教育機構來發揮社會組織對青少年個體的道德規範和教化作用。
美國近年來,隨著美國社會的犯罪率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犯罪年齡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美國公眾對加強德育的呼聲日益強烈,美國的德育工作也在不斷地升溫。美國的道德和價值觀教育比較注重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著名的《2061計劃》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2061計劃》指出,價值觀和態度、技能一樣屬於思維習慣,而且價值觀隱含在科學、數學和技術中,科學、數學和技術可以塑造一套有特色的價值觀,通常還能反映社會的價值觀。(shenmi shi.cn 收集)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政府為加強忍耐與理解、尊重、責任、社會正義、關心、包容與信任、誠實、自由、遵循倫理道德等公共價值觀,將投資超過58萬澳元用於開展一項價值觀教育的研究項目,以促進對在校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這項研究將幫助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校把成功的價值觀教育實踐融入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參與該項目的學校運用政府的資金開展一系列的教學和研究活動,並將學校的價值觀教育經驗作為個案研究記錄下來。
新西蘭新西蘭教育部在新頒布的課程草案中,特別強調了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須將基礎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當中。基礎價值觀教育計劃明確指出,新西蘭的學校應教育學生具有以下八種價值觀,分別是:追求卓越、創新與好奇、多樣化、尊重他人、公正、團結合作、關心環境、誠實正直。該計劃有兩個具體目標:一是形成個體的品質,二是發展學生對基礎價值觀的理解與運用基礎價值觀的能力。
共同的趨勢和特點:首先,為解決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社會問題,各國在經歷了「價值中立」「價值虛無」的思潮後,均十分重視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和價值觀教育。並且,隨著宗教、家庭的作用日趨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學校教育的作用,學校和教師的重要意義日漸凸顯。其次,隨著宗教、種族、語言、文化的大融合,價值觀漸趨多元,但在眾多的價值觀中,各國非常重視若干共通的、普適性的「核心價值觀」。再次,各國的青少年道德和價值觀教育,均從本國具體的社會歷史實情出發,強調本民族的社會傳統和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