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風口換了一批又一批,羊毛黨卻依然堅挺。從O2O到P2P,從互聯網經融再到今天的區塊鏈,羊毛黨蹭著每一個熱點,重復做著“零成本”暴富的美夢。
然而,一波波浪潮過后,“羊毛黨”換了一批又一批,暴富者依然“活在”每個羊毛黨的嘴邊,未見其人,只聞其聲。那么,究竟是誰薅了誰的羊毛?又或者誰割了誰的韭菜?
空降“糖果”,甜蜜的誘惑
幣圈羊毛黨最鐘愛的莫過于“糖果”,只需下載注冊提供相應的認證信息就能獲得那些號稱“取代比特幣”、“干掉以太坊”的虛擬貨幣,人們沉溺在項目方所編織出的“千百倍增值”的幻夢中,哪怕項目僅有一紙白皮書。
不可否認,“空投糖果”是項目方經常采用的一種營銷方式,通過免費贈送的方式獲取足夠多的用戶體量,支撐項目的運轉,甚至籌取下一輪融資。不斷誕生的項目,空投的糖果,造就了“羊毛黨”生存的土壤。
據鏈得得周報統計數據來看,整個數字貨幣市場中幣種已經超過2000種,并仍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而這其中TOP30的幣種所占市值則占到了9成以上。剩余的1000多種數字貨幣占據了僅一成的市場份額,不少數字貨幣帶著一個個響亮的名頭奔向交易所,隨后上線即破發,價值基本清零,塵落在列表底層再無人問津,“百倍幣”、“千倍幣”的幻夢遙遙無期。
這些“空氣幣”的吸引力,提供了增值的想象空間,滿足了人們不勞而獲的妄念。也許人人都懂得“天上并不會掉餡餅”,但是在利益誘惑面前,所有的理智都退居二線。
薅羊毛還是割韭菜?是誰套路了誰?
空投真的能不勞而獲嗎?其“空投”背后,就真的沒有貓膩嗎?精明的羊毛黨與同樣精明的項目方,究竟是誰套路著誰?
騎虎難下的項目方。項目方其實并不希望“羊毛黨”的存在,即便是真實的數據量,但只是出于利益的因素而聚攏起來的用戶,看似真實,實則虛假,對于項目的發展并無太大幫助,甚至“羊毛黨”過多還會影響其項目代幣的正常流通。但很多時候項目方往往別無選擇,高昂的獲客成本,迫切的融資需要,需要他們在一個合適的時間交出滿意答卷,那么便只能寄希望于免費派送的糖果上。一方面擔憂著數據的質量,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放棄數據的質量,市場浪潮之下,項目方也只能隨波逐流。
虛擬的貨幣,換取真實的信息。羊毛黨獲取糖果的時候往往需要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而不少項目方為了杜絕虛假賬戶獲取“糖果”,也要求注冊提供完整的個人信息認證,甚至手持身份證的照片等等。
但這些信息真的只是用來核實注冊人身份嗎?是否有著信息泄露的風險?更有甚者,是否有項目方借空投糖果之名,行信息竊取之實?
或許很多項目從一開始就盯上了那些真實的用戶數據,在獲客成本不斷增加的當下,更簡單、更低廉的獲取用戶方式,自然深受“青睞”。白皮書可以淘寶搞定,發幣、找托也并非難事,低廉的成本付出,最終獲取足夠多的精準用戶信息,單是售賣個人信息完全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大賺一筆。
很多時候,人們不斷質疑互聯網信息中心化所帶來的風險,但是很多時候,人們是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信息交給了那些心懷歹意之人。
貪欲之下,騙局當中。貪欲永遠是人們走向騙局的動機。當手中攥著成百上千的“糖果”,耳邊不時傳來暴富神話,總有人按捺不住,縱身幣市,試圖從魚龍混雜的市場中分一杯羹,可是發財車終究是賭場開的,糖果是項目團隊派送的。賺的盆滿缽滿的從來不是“羊毛黨”們。
當用戶通過空投獲取一定數量的“糖果”后,一些微信群或者QQ群就有人開始設置騙局。通過低買高賣的簡單騙局誘導“羊毛黨”購買這些“糖果”,而一旦賺取到一定金錢之后,這些曾號稱高價收購“糖果”的人就毫無聲息了。
騙局或許并不復雜,但卻牢牢抓住人們渴望不勞而獲的貪欲,當“羊毛黨”還在為自己賬戶里的“糖果”沾沾自喜時,卻不知道早已經有人盯上了他們手中的真金白銀。
項目方與“羊毛黨”,兩者相互依存卻又相互排斥,其相愛相殺背后,卻也是區塊鏈浪潮之下的剪影,難以評判是非,更難論斷正誤,浪潮翻涌向前,究竟誰消滅了誰,誰又成就了誰?(本文獨家首發鏈得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