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共道德規範可簡稱為社會公德,是一種與個人德行(涉及個人生活以及品德、作風、習慣等等)相對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它的表現形式是人們對善與惡、榮與辱、美與醜等現象的認識、判斷能力。
社會公德是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會的輿論、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等力量來維持,為每個社會成員所遵循。社會公德具有時代性和階級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是基本的社會公德。尊敬師長、愛護公物、文明禮貌、講究衛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等,都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和要求。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外部標誌。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公德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更為重要。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和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功能,對於培養人的高尚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公德的範圍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在事關重大的社會關係、社會活動中,應當遵守的由國家提倡的道德規範;
另一方面是在人們日常的公共活動中,應當遵守、維護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等守則。
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人類為維繫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也體現著一個人內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體現著他尊重人、關心人,以及文明交往的風度和藝術。講文明禮貌,能促使人們之間團結友愛,既有利於社會,又可以美化生活。
助人為樂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體現。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的幫助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他人的關心而生活。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依存、相互關心、相互幫助。
愛護公物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關心、愛護和保護國家財產,同一切破壞和浪費公共財物的行為作鬥爭。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指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還包括減少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能源等廣泛內容。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多,保護環境對於可持續發展,維護子孫萬代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共生活的又一基本要求。對於一個公民來說,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的秩序,紀律觀念強不強,法制意識強不強,體現著他的道德風貌。遵紀守法同時也是保證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社會公德的主要特點是:
1 共同性。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員準則。
2 群眾性。社會公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
3 繼承性。它是前人在社會生活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而又代代相傳的維護正常生活秩序的經驗結晶。
我國憲法把遵守社會公德作為公民的義務,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我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
社會公德是人民用以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調整人們之間關係,為社會成員所公認並共同遵循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它是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社會公德是人類在長期公共生活的實踐中產生和逐漸形成的,並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和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功能。它不僅對於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而且對於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任何人違反社會公德,都會破壞正常的生活秩序和人們之間的正常關係,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是社會對每一個成員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3條要求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