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極化,是我們新世紀在國際舞台上所要面對的一個基本趨勢。人們常說的世界多極化往往指世界政治多極化的格局。格局是現實力量的配置和組合,世界政治格局是以綜合國力對比為基礎的。而當今世界,格局更多是大國之間現實力量的綜合對比與配置組合。
當今世界正處在格局轉變的歷史時期。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係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世界多極化是以世界多樣性、歸根結底是以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為基礎的。當代世界多極化有利於國際社會的各種力量加強協調,平等對話,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有助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國際政治的力量組合和國際關係的利益結構不斷發生深刻的變化。自上世紀末期開始顯現的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符合世界多樣性的客觀規律。在這一大背景下,要和平、謀穩定、促合作、求發展,就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就成為時代進步的迫切要求。
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
世界格局是指在一段時期內、國際社會中的戰略力量,經過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與態勢。世界格局的構成類型分為世界經濟格局、軍事格局和政治格局,基本內容包括實力分佈和關係結構。國家之間的實力分佈對於世界格局更具基礎性,國家之間的關係結構對於世界格局的性質施加重要影響。西方國際關係學者最早從理論上引入「極」的概念來區分世界政治格局的不同類型。那些能夠深刻影響國際事務的主要主權國家或國家集團,構成國際政治中的「極」。在國際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力量中心的數量,決定著世界政治格局是單極體系、兩極體系,還是多極體系。學者們把分析世界格局的這種方法稱作「力量結構論」。依此而論,當代世界政治格局發展變化的基本脈絡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兩大陣營的形成、對峙和鬥爭,構成了那個時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即所謂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到80年代末,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導致兩極格局終結,世界格局開始進入轉換時期。
實際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多極化就已經在兩極格局中孕育和萌發。世界各種力量重新分化與組合,帶來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鬥爭。這不僅成為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國際鬥爭的焦點,而且由於世界經濟的全球性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推動多極化趨勢「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在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中,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幾大政治力量相對突出。它們之間互相競爭、互相借重、互相制衡,而戰略力量的對比十分不平衡。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在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保持明顯優勢。冷戰結束後,美國堅持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立場,竭力推行單邊主義,試圖主導國際與地區的事務,受到其他國際力量的制約。歐盟作為當今世界聯繫最緊密的國家集團正在穩步擴大,其整體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在建成統一的市場和統一的貨幣體系之後,歐盟正在致力於政治上的聯合。隨著經濟—政治—社會一體化的深入,歐洲日益成長為在戰略上獨立於美國的國際政治力量中心。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主要繼承國,在軍事方面和科技方面擁有相當強的實力,仍然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同美國相抗衡的核大國。經濟的復甦,也使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日本以其巨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在世界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近年來,日本爭做國際政治大國的願望極為強烈。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其和平崛起的宏大姿態,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鄧小平認為:「美蘇壟斷一切的情況正在變化。世界格局將來是三極也好,四極也好,五極也好,……中國……怎麼樣也算一極。」
在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於發達國家。「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誌」。發展中國家的興盛,奠定了多極化趨勢健康發展的基礎。發展中國家作為重要的和平力量和經濟力量,在地區事務和國際事務中,特別是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發展中國家通過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抗衡超級大國,有力地制約了超級大國的單邊主義傾向。
歷史證明,不管是單極格局還是兩極格局,歸根到底都是霸權格局,都是少數國家對多數國家的操縱、控制和支配。靠武力來維持霸權格局,不能帶來和平,並且是引發戰爭的一個源頭。由一兩個超級大國壟斷國際事務,嚴重阻礙各國的普遍發展,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處於貧困和落後狀態的一個根源。因此,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係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首先,世界格局多極化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需要。它有利於防止新的世界戰爭和抵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盡可能地減少局部衝突。其次,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需要。它有利於推動國際關係的民主化,以便由世界各國來共同決定國際社會的事務。再次,世界格局多極化是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需要。它有利於各國人民實現共同意願,促進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平衡發展,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必須指出,我們主張「世界多極化,不是要重演歷史上大國爭霸和瓜分勢力範圍的舊劇,而是要推動世界各國各地區平等競爭、互利合作、和平共處、共同繁榮。」就是說,在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各國應該是獨立自主的和平等互利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不應該針對第三方和特定國家。作為力量中心的大國,負有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和平的重任,但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世界多極化以世界多樣性為基礎
時至今日,冷戰結束後的多極化格局尚未建立起來。「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複雜鬥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在這一過程中,美國的實力優勢在縮小,其他力量中心的實力在發展。一超多強並存競爭。單極與多極的較量,單極傾向可能一時佔據上風。世界各種力量的分化組合,造就各國利益分配的新格局。冷戰時期陣線分明的敵友關係的消失,如俄羅斯是冷戰時期美國的對手,現在卻成為美國的反恐盟友;德國和法國是冷戰時期美國堅定的同盟者,但在美伊戰爭中同俄羅斯和中國結成反戰聯盟,使得合作中的競爭與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中的基調。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鬥爭中,綜合國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中,經濟力量是國家實力的基礎。擁有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決定一國或國家集團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當代各國都優先發展經濟。各國競爭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和技術的競爭。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既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也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騰飛。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鬥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尤其是美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它們正在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調整。所謂「新軍事變革」,其實質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本國利益中的職能,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進程中佔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的戰略主動權。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深刻基礎在於世界多樣性。正如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有利於生物的生存和進化一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也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多樣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質特徵,也是人類社會賴以延續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多樣性就不成其為一個世界。多樣性意味著差異,差異需要交流,交流促進發展。世界各國在歷史文化傳統、社會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發展階段上存在著差異。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只能通過不同的文明方式來表達;各國人民的美好追求,只能通過不同的文明發展道路來實現。各種文明在交流中和諧相處、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不斷豐富和發展。所以,「我們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世界的多樣性根本體現在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在世界歷史上,大的文明單元至少有十幾種,小的文明單元就更多了。在當今世界上,不應該也不可能只存在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每個民族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明傳統,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這是世界充滿活力的根本原因。」
世界多樣性體現在社會發展的多樣性。當代各國的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別。有的國家還處於不發達的農業社會,有的國家剛剛開始工業化進程,有的國家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甚至跨入了信息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價值取向、社會優先事項和社會整合方式。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應當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交流、友好合作。發達國家應該採取切實措施,減免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發展中國家也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世界的發展做出貢獻。
世界多樣性也體現在社會制度的多樣性。在全球約200個國家中,既有社會主義國家,又有資本主義國家;既有君主制國家,又有共和制國家;既有權力集中的單一制國家,又有權力分散的聯邦制國家。無論是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程度,還是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各國之間都存在著差異。因此,根據本國的國情和自己的意願獨立自主地選擇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是各國人民的主權。任何國家都無權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給其他國家,更無權對其他國家的內政指手畫腳。企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