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埃博拉病毒的名稱出自非洲薩伊的“埃博拉河”。
這種病毒來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屬於絲狀病毒,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薩伊即現在的剛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該地區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記載的在薩伊的Yambuku和蘇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發的地方。在這次爆發中,共有602個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薩伊284例感染,有151例死亡;蘇丹有284例感染,151例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埃博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產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離心機的高速運轉可能使病毒粒子變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徑約80納米,但長度可達1400納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長度則接近1000納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另外10納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病毒主要通過體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傳染,潛伏期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埃博拉共有4種亞型。兩種分別命名為EBO-Z(Ebola-Zaire,埃博拉-薩伊)和EBO-S(Ebola-Sudan,埃博拉-蘇丹)在1976年被確認。相對於薩伊亞型的90%的死亡率,在蘇丹爆發的埃博拉亞型的死亡率較低,約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從菲律賓進口到Reston,Virginia的猴子中發現。這種病毒被命名為Ebola-Reston。
更進一步的爆發發生在剛果薩伊(1995年和2003年),加蓬(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烏干達(2000年)。1994年在象牙海岸人體個別案例上發現一些病毒的變種。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爆發的部落,剛果民主共合國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二〇〇九年七月九日,在新一期國《科學》雜誌上,說,他們在菲律賓一些農場的豬身上鑒別出一種名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此但與其他類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對人造成威脅。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EBOV)是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埃博拉出血熱(EBHF)的烈性病毒,由此引起的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已造成10次具有規模的暴發流行。埃博拉病毒首次暴發就奪走了近300人的生命,2003年又在剛果(金)讓100多人命喪黃泉,2004年5月下旬蘇丹南部疫情再發,已有4人死亡,同時俄羅斯一實驗室女科學家因針刺感染而喪命,這一病毒殺手已引起WHO的高度重視。
EBOV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為單股負鏈RNA,其分子量為4.2?06,根據病毒抗原不同分為4個亞型,即埃博拉-薩伊、埃博拉-蘇丹、埃博拉-萊斯頓及埃博拉-科特。不同亞型EBOV的毒力不同,薩伊亞型毒力最強,引起人類感染且病死率最高,蘇丹亞型次之,萊斯頓亞型僅在非人類靈長類中引起發病和死亡,尚未見引起人類致病的報告。
EBOV可以通過感染者的血液、體液、精液及各種器官迅速傳播,感染潛伏期約為2-21天,感染者最初的症狀是突然發熱、頭痛和肌肉痛,繼之出現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體內外大出血,根據不同病毒亞型,病死率最高可達90%。
快速靈敏準確地診斷EBHF是防治關鍵。由於急性期病人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水準相當低,其診斷價值遠不如抗原或核酸檢測高。為此,Towner等採用EBOV逆轉錄聚合酶聯反應(RT-PCR)檢測方法,測定了急性期病人的EBOV和病毒載量,快速診斷為蘇丹埃博拉病毒,敏感性較高。同時發現病毒載量與疾病的預後密切相關,死亡病例RNA的複製水準明顯高於生存病例。研究者還指出,監測EBOV亞型至關重要。
目前EBHF尚無有效療法,主要採用支持治療,要特別注意維持迴圈血容量,監測血壓,吸氧等。最近美國科學家用1種抗血凝蛋白質對感染EBOV的獼猴進行治療並取得一定療效,但對人體的療效有待於進一步驗證。EBOV疫苗尚處於實驗階段,在靈長類動物已顯示效力,世界上首次人體EBOV疫苗試驗最近在美國進行。
世界上六種神秘病毒最致命 埃博拉病毒位元列第一
據英國《焦點》月刊2月號發表文章《幾種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現,埃博拉病毒能使人體內臟破碎,感染者每個毛孔都會往外滲血。高達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熱病毒。醫生們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注意到該病毒。一旦染上這種病毒,人的內臟會大出血。每7個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瑪律堡病毒。這是又一種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羅河病毒。病初起時像是得了流感,之後可能出現腦膜炎、其它腦疾病和陣發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終身無法痊癒。
5、登革熱病毒。這是熱帶地區的一種地方病。通過蚊子叮咬傳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馬秋波病毒。該病毒由老鼠攜帶。染病初期表現為發燒,然後鼻子和牙齦開始出血,胃腸內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英國雜誌排出世界最致命6種病毒埃博拉居首位。
病原體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舊稱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性出血熱)是由感染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所致,人類感染的死亡率可高達90%。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於1976年在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出現,由於疫情發生在後者的埃博拉(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自那時起,該病一直出現零星個案。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確診個案曾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蘇丹,科特迪瓦,烏干達和剛果。 自2014年3月,西非地區持續報告新的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病例和死亡個案。
病徵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種嚴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特徵包括突發性發燒、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在某些情況下更會出現內出血和外出血。
傳播途徑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是通過密切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傳到人類。部分果蝠屬於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非洲曾有檔案記載,患者通過處理在熱帶雨林中受感染或死去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而染病。
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隨後通過人際間傳播而在社區加以蔓延,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接觸受到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
只要人類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即可傳播疾病。在殮葬儀式上,哀悼者直接接觸死者屍體也可傳播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在受影響國家工作的醫護人員,在沒有嚴格遵守感染控制預防措施的情況下與病人密切接觸時,常意外感染疾病。病人的樣本具有生物危害風險,故只有在適當的生物防護條件下才可進行檢測。
潛伏期
潛伏期為2至21天。
治理方法
暫時沒有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
患者應在隔離設施內接受治療以防止疾病傳播。嚴重病人需要接受深切治療。病人往往出現脫水,需要服用含有電解質的口服補充液或進行靜脈注射。
醫護人員必需使用個人保護裝備及實施嚴格控制感染措施方可為懷疑患者進行治療。
預防方法
暫時沒有認可預防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疫苗。
要預防感染疾病,遊客必須要注意以下數點:
- 盡量避免到受影響地區旅遊
- 注重個人和環境衞生;在接觸眼、鼻及口前切記先以梘液或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
- 避免密切接觸發燒人士或病人,並避免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可能接觸過患者血液或體液的物品
- 避免接觸動物
- 食物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及
- 市民如從受影響地區返港,應留意返港後21日內的健康情況。如在這段時間出現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病的病徵,應致電999並告知人員有關情況,以安排到急症室求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