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中文維基百科
-
營利性質
否
-
網站類型
線上百科全書
-
創始者
吉米·威爾士 拉里·桑格
目錄 | 1簡要介紹 2發展歷史 | 3繁簡差異 4維基社群 | 5相關批評 |
---|
簡要介紹
基本資料
營利性質 否
網站類型 線上百科全書
需注冊 可選
持有者 維基媒體基金會
創始者 吉米·威爾士 拉里·桑格
名稱來源
在這個網站啟用時,僅以“中文Wikipedia”為名。直到2003年10月21日,Wikipedia的中文名,經過13人投票,命名為“維基百科”。首先“維基”二字符合中國大陸的譯名標準,另外“維”字意為系物的大繩,也做網解釋,可以引申為因特網,“基”是事物的根本,或是建筑物的底部。“維基百科”合起來可引申為因特網中裝載人類基礎知識的百科全書。
中文維基百科的副題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中國清朝大臣林則徐(1785年——1850年)于1839年為廣州越華書院所創作的對聯的上聯,下聯原為“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語出《管子·形勢解》,意指海洋之所以廣大,是因為它不分你我地容納了數以百計的河流。“有容乃大”則語出《尚書·周書·君陳》。對聯的上聯勉勵待人接物應仿效海洋,以寬大的胸襟和寬容的態度去接納不同的人事地物。這同時也配合了維基百科自由開放的宗旨。
主要特點
中文維基百科正如維基百科本身,有三個引人注意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使中文維基百科與傳統的中文百科全書有所區別:
首先,中文維基百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本詞典、在線的論壇或其他任何東西。
其次,計劃本身是一個wiki,這允許了大眾的廣泛參與。中文維基百科是第一個使用wiki系統進行百科全書編撰工作的中文協作計劃。
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中文維基百科是一部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內容開放的材料允許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復制、修改及再發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全部。維基百科使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
和其它版本的維基百科一樣,中文維基百科也是民主制、精英制、獨裁制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內容,由普通的網友討論、修改,通常為民主的形式,而維基管理員則因特殊、適當的理由而解除部分限制,例如修改首頁、適當的刪除文章或封禁用戶。
差異
中文維基百科使用漢字書寫。漢字是漢族的共同文字,是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的官方語言,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中文維基百科未規定以官方語言(普通話、國語)書寫,但維基人默契以其為通用形式,適度摻入書面語或文言文,以力求文句通順優美。
中文維基百科的編輯者來自于世界各地的華文使用者,根據2006年9月初維基百科對各語版本的編輯者來源的統計結果,香港的編輯者占28.6%、臺灣占25.9%,而美國和荷蘭則分別占13.7%及8.2%。
來自于各地擁有不同成長背景的華文使用者共同參與了中文維基百科,不同的政治立場與社會觀念在中文維基百科產生最直接的接觸,中文維基百科的文章內容是全球華文使用者相互妥協折衷后的成果。此外,包括中文維基百科在內各語言版本對于非自由版權下的內容,或者版權、來源不明的文章和圖片,則保有不同于 當地網絡氛圍的,極為嚴格的審查制度。基本上任何不能用于自由傳播或者禁止無經濟補償地應用于商業領域的文章、圖片,原則上均不會被保留在這里。
中文維基百科大幅度且深度地介紹中華文化、中國歷史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區介紹。在某些領域,闡述了華語使用者的價值觀,內容更貼近于華人自己的理解。
參與狀況
截至2010年6月30日20時20分,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已有314,209個條目,但這個數量還不包括對話頁、沒有內部鏈接的條目、重定向頁以及其他名字空間的頁面,如果加上這些頁面,截至2010年6月底,總共有1,022,962頁,并有超過1370萬次的編輯。參與人數方面,共有逾44,966個注冊用戶曾進行編輯,當中編輯超過1,000次的維基人共有570多人,而他們的貢獻占了中文維基百科編輯總次數的約75%。至于管理人員,中文維基百科擁有79名管理員及8名行政員,負責站內日常的維護工作。
發展歷史
自從2002年10月24日第一個條目起,中文維基百科至今已經迅速擴展。
創立及初期狀況
2001年5月,中文維基百科計劃與其他12種主要語言維基百科計劃同時成立,但當時維基百科網站不支持中文輸入。同時期,與中文版有相同困擾的日語維基百科,權宜地使用羅馬字母來撰寫日語條目,中文維基百科在當時則只擁有少許的測試文字。
2002年10月24日,Ghyll(現在的Mountain)成功的借由工具軟件的輔助,撰寫了實質中文內容的文章HomePage,中文維基百科至此才算是真正開始運作,而Mountain也成為中文維基百科的第一位參與用戶。10月27日,中文維基百科移動到新服務器,軟件升級到Phase III,新版的軟件解決了中文輸入的問題。11月17日,中文維基百科網站界面的中文化工作告一段落,Mountain翻譯了英文條目Computer Science,張貼到中文維基百科上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條目:計算機科學。
在中文維基百科的早期,大部分的長條目都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中文維基原創的則是以短條目居多。
早期維基人和他們的貢獻
中文維基百科最資深的維基人是Mountain,而早期累積大量編輯次數的五位資深維基人:Samuel、Menchi、Lorenzarius、Formulax與Shizhao,在2003年6月14日一起成為首批中文版的華人管理員。
其中Shizhao在維基百科的整理和協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中文版的其他維基媒體計劃中也做了很多維護的工作,其編輯次數亦高居榜首,惟其處事手法亦備受爭議。
2002年至2003年,中文維基百科持續進行本地化與正體(繁體)化的翻譯工作。直至2004年12月23日,隨著MediaWiki 1.4版本的發布,中文維基百科初步實現正(繁)簡體自動轉換。
媒體關注與使用者增長
2003年10月20日,中國大陸的《中國電腦教育報》文章[介紹維基百科,這是中文媒體第一次正式報導維基百科。翌年2月15日,同是中國大陸的《新周刊》在第173期也發表了與維基百科有關的報導,接著隨后的幾周,許多媒體跟進報導,為中文維基百科帶來了大量的中國大陸維基人。2004年的3至5月,維基人以倍數計的增加,總條目數很快的從6000篇突破10000篇。
2004年5月16日,臺灣的《中時晚報》刊出〈維基網絡百科,大家一起寫〉,是臺灣主流媒體首次報導維基百科,隨后于6月,臺灣的《聯合報》跟進報導〈Wiki百科網書,你也可寫一筆〉,為維基百科帶來大量的臺灣維基人,臺灣相關條目的編寫量大量增加,首頁也加入了臺灣的熱門新聞。
香港媒體對中文維基百科的關注較遲,是香港維基人發展起步較遲的主因之一。2006年2月20日,香港的《明報》于副刊發表〈生活百科:Wiki世界 自由開放〉,這是香港媒體第一次正式報導維基百科。3月29日至3月30日,香港的《頭條日報》于新聞故事連載發表〈網友齊編“自由”百科全書 港八月辦首屆中文維基聯會〉(按:應是中文維基年會),這是香港媒體第一次深入介紹中文維基百科。同年5月,中國大陸的《環球時報》也報道了維基百科,很多大陸青年就是通過閱讀報紙而得知并加入維基百科的。
條目數量的增長
中文維基百科于2002年10月剛開始時,英文維基百科已有超過40,000條目,成為起步較遲的主要語言版本。2004年2月24日,中文維基百科突破了5000條條目,但是其中有些文章包括正(繁)簡兩個版本;注冊用戶數也同時突破了3000人。2月27日,用戶Ktsquare大量添加年份條目,使中文維基百科短短3天內就突破了6000條條目。5月14日,中文維基百科總條目數終于突破1萬條。
隨著更多維基人的加入,條目數量增長速度也穩步上升。2005年12月13日,用戶Shibo77大量添加年份條目,使中文維基百科短短1天內就增加了500條條目,并突破5萬條。到了2006年11月12日,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10萬條,成為第12個擁有超過10萬條目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為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07年10月21日,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15萬條。2010年3月18日,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30萬。
繁簡差異
背景介紹
中文存在兩種書寫系統──正體中文(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一般來自臺灣、香港、澳門的使用者使用正體中文(繁體中文),來自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則使用簡體中文。因為缺乏交流與各自不同的書寫系統的發展,許多正式的名稱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完全不同。舉例來說,電腦的打印設備,在中國大陸稱為打印機,在臺灣稱為印表機。
轉換功能
隨著中文維基百科的成長,正(繁)簡體問題也成為中文維基百科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2003年的討論中,中文維基百科社群的主流意見,是讓正體(繁體)簡體并存于中文維基百科,正(繁)簡體問題應該通過發展轉換程式來解決,而不是讓正(繁)簡體分別成立兩個中文維基百科網站,但是當時沒有開始開發相關的技術,僅止于討論。
絕大部分的條目是正(繁)簡體共同存在一篇文章之中,少數條目是擁有正(繁)簡兩個不同的版本,例如法國曾經使用兩種不同版本:法國與法國,或是“日本/簡”,“日本/繁”。其他維基百科可以使用zh-tw與zh-cn做跨語言連結。中文維基內部的正(繁)簡跨語言連結則是使用〖中文維基百科|繁〗這樣的方式做連結。這種方式可以使兩種文字系統互不干擾,但卻只能靠人工整合正體(繁體)簡體兩版本的差異。而公告、總集型頁面則以正(繁)簡并存的方式存在(如Wikipedia:Wikipedia的中文名/投票結果開頭介紹部分依然是正〔繁〕簡并存),以示正(繁)簡體文字在中文維基百科具有相同的地位。
在正體(繁體)簡體轉換功能啟用之前,部分的使用者大量地將正體(繁體)文章全面改為簡體,反之亦然,實際上卻未編輯文章中的任何內容。如此的作法被視為一種破壞行為,正體(繁體)內容的缺少很容易被視為中文維基百科排擠正體(繁體)字的使用者。隨著簡體使用者大幅度的增長,中文維基百科從以往的正 (繁)簡并存,逐漸成為簡體為主流的百科全書。中文版成立以來就不斷出現正體(繁體)版或是臺灣版維基百科獨立的呼聲,從這段時間得到越來越多臺灣使用者 的認同。
經過大約兩年的爭論與等待,2004年9月,Zhengzhu加入中文維基,提出正(繁)簡轉換的處理方式為 此并制作了具體程式,開始進行正(繁)簡轉換功能的開發。該套轉換程式一度以主要中文維基用戶的所在地為字庫分類,后簡化為“簡體”、“繁體”與“不轉換 ”3類。中文正(繁)簡轉換系統因其易于手動添加及使用,成為中文維基百科解決正(繁)簡問題的最實際并可行的方案。該套方案及程式在2005年的第1屆維基媒體國際大會上由中文用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為了免除如此的障礙,從2004年12月23日起,中文維基百科在服務器端提供一個功能──正(繁)簡體自動轉換功能,能夠依據用戶參數自動地轉換不同的字體與詞匯至用戶端瀏覽。過去許多使用正(繁)簡兩種版本內容的文章逐漸合并。輸入正(繁)簡兩種名稱都可以檢索瀏覽合并后的文章。
轉換功能免除了正體(繁體)簡體的隔閡,也一并解決了中國大陸與臺灣、香港之間詞匯的分歧所帶來難以跨越的障礙。
最初在頁頂的條目文字轉換的標簽只有“不轉換”、“簡體”及“繁體”三種,但“繁體”是使用臺灣用語的繁體字,對習慣港澳用語的香港、澳門使用者感到不便。2006年11月,經投票通過后,頁頂的條目文字轉換的標簽改為“不轉換”、“簡體”、“臺灣正體”及“港澳繁體”四種。 在2007年1月,轉換標簽更增加至“不轉換”、“大陸簡體”、“臺灣正體”、“馬新簡體”及“港澳繁體”五種。
什麼是維基百科
特色與優良條目
經過一定時間發展的維基百科一般都會產生“特色條目”,雖然真正100%符合維基百科完美作品標準的條目實際上并不存在,但特色條目依然是作為該語言維基百科中,通過多數人認可為比一般條目要更為完整、優秀的作品。它們一般是眾多維基人共同協作的甜美果實,也可以是部分人獨立完成的華彩篇章。每一篇特色條目都會在正文右上角和條目討論頁上注明標記。
對于中文維基百科而言,特色條目的概念的出現始于2004年3月(中文維基百科實質開展近半年后),起初是由管理員們將個人認為較為完整的條目遴選為特色條目,而這種做法在中文維基百科步入條目數量與質量大幅增長后變得不符合發展的要求。此外,為盡快提升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質量,該年5月份,中文維基百科引入了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條目質量提升計劃,成為當時唯一一個成為特色條目的方法。但不久后,“特色條目評選”制度也許可有個人獨立完成的條目參選特色條目。
最早的特色條目是文化大革命與伊麗莎白一世 (英格蘭),經過第一次同行評審后伊麗莎白一世依然保留了特色條目的地位,該條目也成為中文維基百科最早的特色條目。但是在2007年2月8日,伊麗莎白一世 (英格蘭)已被撤消特色條目資格。2007年2月26日,中文維基百科的特色條目數量正式突破100,第100個特色條目是哆啦A夢,但由于隨后有數條特色條目被撤消資格,因此特色條目數目一度跌回100以下的水平。直到兩個月后的4月28日才再度回到100個特色條目的數字。
另一方面,中文維基百科很多條目擁有極佳的內容質素但其仍不足以成為特色條目;可能是因為其長度過短、或論題過廣、或過于聚焦于某一話題、或是該條目所述的領域并不太知名。即那些具有成為特色條目潛力的條目,由維基人主動找出、編寫,通過提名并通過的,將會成為優良條目。
截至目前,中文維基百科擁有139條特色條目,當中以歷史類最多,其次是文學藝術及政治類的條目。可能與參與者的愛好和日常工作,文化類條目的普及度較高所致。同時,中文維基百科擁有521條優良條目,數量正穩定上升當中,其中以政治類條目最多,但歷史與地理類條目也占到很大比重。
條目質量提升計劃
條目質量提升計劃開始于2004年5月,目的是集合維基人的力量,更快地合力打造更多特色條目。條目質量提升計劃在動員更多維基人參與的同時,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寫作質量,選取進行質量提升的條目由維基人投票決定,在經過數周的提升后復交特色條目評價。當中,特色條目評選得分最高的是歐洲,滿分5.0分中平均得4.8分。
除了主計劃之外,其他領域下也設有自己的條目提升計劃。例如香港條目提升計劃是針對香港相關條目而發展的質量提升項目,以提升香港之條目至特色條目為目標。此外,還有臺灣主題、化學主題、生物主題、足球主題,但后三者現時經已在荒廢狀態,只有香港和臺灣的計劃仍然繼續正常運作。
然而,自2006年起,由于維基人對編寫條目的態度,轉變成以獨力完成為主,因此這些條目質量提升計劃的成效大不如前。除了提升后的條目質素并無大改善,部份計劃更陷入荒廢的狀態。2006年11月曾有維基人動議廢除條目質量提升的主計劃,但主流意見是傾向保留進行改革,直到現時還未有最后定案。
2007年4月6日,由用戶dgg32提出的用戶條目質量提升計劃正式試行。該計劃目前預計試行3個月,到期后由維基人討論其可行性,并且是否取代舊計劃等問題。
動員令
動員令是中文維基百科特有的一種為增加條目數量與兼顧質量而進行的召集維基人編輯條目的活動,方式是部份維基人主動邀請其他維基人參與條目編輯。動員令可分“大動 員令”及“小動員令”兩種。目前動員令已舉辦七次,其中前三次為大動員令,第四次為小動員令,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為大動員令與小動員令結合的方式。而第三至七次動員令更啟用了加分機制。
首次動員令舉辦于2006年7月15日到2006年8月1日;第二次是在2006年8月15日到2006年10月1日;第三次是在2006年12月1日到2007年1月1日;第四次是在2007年4月1日始到4月30日,這次動員令限定了生物動員令、翻譯動員令、寰宇動員令、體育奧運動員令、音樂動員令和暗黑動員令六個主題;第五次是在2007年7月15日始到8月31日,第五次動員令指定了消滅外文、歷史與世界遺產三個主題,編輯者既可以編寫這三個主題的條目,也可以編寫其他領域的條目,但編寫特定三主題條目有額外加分;第六次是在2008年12月16日始到2009年1月15日,第六次動員令和第五次動員令一樣采用大動員令加小動員令的模式,完成小動員令會有額外加分,第六次動員令的小動員令分別是消滅外文動員令、經濟、金融動員令和科技動員令。第七次是在2009年7月15日始到2009年8月31日,依舊采用大動員令加小動員令的模式,完成小動員令會有額外加分,第七次動員令的小動員令多達七項,分別是優化工程、消紅任務、體育、地理、節日、人物和計劃頁面翻譯。第八次則會于2010年7月1日至8月28日舉行,是次動員令將會引入中動員令,類似小動員令的一項動員令。
一些維基人樂于接受這種活動,但亦有人表示反對。總的看動員令確實對中文維基條目質量產生一定促進作用,但因參加 人數有限而效果平平。關于動員令是否應該繼續舉辦下去也多有爭議。
翻譯工作
中文維基參予了元維基的每周翻譯計劃,每星期從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翻譯一篇條目。這個計劃到現時為止已成功翻譯超過100條中短篇幅的外語條目,為翻譯工作提供榜樣。
專題及主題首頁
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不同的專題。 專題是一個幫助各參與者去整理在維基百科中某一特定范疇的資料的資源。這不是提供那些資料的地方,而只是一個有關那些資料的資源:如那些資料應如何編排方 式、或是哪些內容是應當包括等等。而且各個專題的討論頁亦為那些對該題目有興趣的參與者提供了一個討論地方。截至2007年11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 100個專題。
對于特定范疇,中文維基百科還設有主題首頁。 主題首頁是為對某一領域的知識感興趣的維基人及一般讀者提供的首頁,用于幫助查找該主題的資料,并擴充與該主題相關的條目。一個維基主題可與一個或多個專 題相連,但與專供維基編者使用的維基專題不同,維基主題是同時為編者及一般讀者服務的。截至2008年9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07個主題首頁。
工作小組及興趣小組
為凝聚對特定范疇感興趣的維基人,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不同的工作小組及興趣小組。工作小組的主要焦點的中文維基百科內的站務維護,而興趣小組則集合了對有興趣編寫特定范疇條目的維基人,借此進行意見交流。截至2007年11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0個工作小組及40個興趣小組。
地區維基人協作
2005年8月,有香港的維基人者尺發起了香港維基人布告板。這是中文維基百科首個成立的地區性維基人布告板,作為香港維基人和對撰寫香港條目感興趣的維基人聯絡之用。該板的最大特色,是其香港條目提升計劃。在這個計劃之下,有數個條目質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并成為特色條目。最早從此計劃中出來的特色條目是香港電車,于該板的條目提升檢討中在滿分5.0分中得到平均得分3.4分。
繼香港維基人在中文維基百科首創地區性維基人布告板之后,于2006年1月1日,有臺灣的維基人阿儒發起了相同性質的臺灣主題公告欄,以求將臺灣的風土文化在維基百科里展現出來。其后,來自廣東、中國中部、日本及澳門的維基人也建立了他們的維基人布告板。截至2007年3月,中文維基百科共有6個地區性維基人布告板。
出版刊物
中文維基百科從2005年起,由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Shizhao主持編寫維基讀本(第二期稱為維基文摘)。維基讀本是對維基百科上某種主題文章的精選的一個連續出版物,并且制作成PDF格式出版。維基讀本每一個季度出版一期,兩期出版后卻未沿續。2006年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籌備期間,有提議重辦維基文摘,但最后并未成事。
另一方面,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一個名為wikidigest的郵件組。該郵件組由中文維基人snowyowls建立于2005年12月,內容為中文維基百科新條目精選,目前定期向用戶發送每日入選中文維基首頁你知道嗎欄目的條目。
鑒于維基讀本已荒廢多時,中文維基百科用戶信陵使于2007年3月13日,出版全新的《中文維基百科電子雜志》試刊版(簡體中文版、繁體中文版)。雜志初步計劃每月出版一期,內容除了展示中文維基百科的特色內容,也會有用戶專訪、社群熱門話題及最新統計數據等。然而,截至同年5月,仍沒有該雜志的最新消息。
互助客棧與詢問處
中文維基百科設有一個名為互助客棧的地方,用來討論技術議題、方針和規則、以及中文維基百科的管理維護。這是中文維基人最主要的交流意見的地方。另一方面,面對著雅虎知識 一類知識型網站的流行,中文維基百科于2006年10月設立了一個名為詢問處的地方,用來供使用者發問及解答任何與維基百科無關的問題。
維基社群
參與者
中文維基百科的參與者來自于世界各地的華文使用者,并非集中于中國大陸。東南亞擁有龐大的華語使用人口,但當地華人人口沒有反映在該地區相關文章的書寫量上,可能與東南亞華人多使用粵語、閩南語、客語或是當地華人已失去華文書寫的能力有關。維基人的年齡跨度和一般人印象中“百科全書”的編輯者年齡跨度不同,其中不少活躍的維基人在生活中還是大學生及中學生,甚至有少數小學生的參予。此外,通過條目質量提升計劃、訪問與編輯總數上顯示中文維基百科用戶大部分對政治、歷史、文化類條目報有較大的熱情,因此特色條目、優良條目、新條目推薦中也以該類條目居多。另一個特色現象,就是由于來自香港的維基人很多都關心本地的事物,因此優秀的香港相關條目的比例也不少。
截至2008年7月,中文維基百科有超過24萬名注冊用戶,擁有195,070條條目和超過400萬次的編輯。但活躍的維基人所做出的貢獻卻是占據了整個中文維基百科的大多數。編輯超過1,000次的維基人共有約300多人,而他們的貢獻占了中文維基百科編輯總次數的約75%,而編輯超過10,000次的維基人的35人中,已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編輯總次數。。部分觀點認為這是維基百科不易于新人上手或者對版權的要求嚴格的表現。
一般而言,已經熟悉中文維基百科的用戶大多使用互助客棧來進行日常的編輯交流,而專為新人設立了常見問題的集合社區。為了進一步加強維基社區之間各用戶的交流,中文維基百科在維基百科人中通過地域、愛好及興趣、畢業學校、政治傾向……各種不同的分類創立了各個維基人之間的交流板塊。通過這個板塊維基人可以很快找到自己的同鄉、校友、志同道合的其他維基人。維基人可以通過這里尋求各種幫助,或發起當地維基人舉行聚會。也可以找到維基的部分指導方針,工作小組與一些怪誕而罕見的條目。
管理員
2006年底,中文維基百科一共有86個管理員:29個來自中國大陸、16個來自臺灣、14個來自香港、9個來自美國、5個來自加拿大、3個來自澳門,英國、澳大利亞、法國、韓國、德國、日本各一個,2個未鑒別。當前管理員人數為91人。
聚會
維基百科第一次的聚會──維基百科北京地區網友見面會,于2004年7月25日在北京大學舉辦。此后在上海、香港、臺北、新竹都有維基人發起聚會,將網上的聚會帶到了現實中。聚會的主題主要涉及中文維基百科的當時遇到的問題和一些發展的建議,因此討論的焦點往往各有側重。2005年8月,中文維基百科的Wing、阿仁、虎兒等數名用戶參加了這一年的維基媒體國際大會,并在會上發表了由Zhengzhu撰寫的關于簡繁轉換的技術性論文“Chinese conversion the wiki way”和主要由Mountain撰寫的講演稿“We-create-pedia in China”等多篇文章,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
2006年4月,臺北維基人開始展開每兩星期一次的定期聚會,香港維基人于10月仿效。2006年12月,廣東、北京、南京、香港及臺北五個地區均計劃舉行冬季聚會,為中文維基百科成立以來同一個月內最多地方舉行聚會的月份。
2007年10月,粵港澳三地維基人在澳門舉行秋聚,是澳門首次維基人聚會,并開展在澳門成立維基組織的工作。
中文維基年會
為使各地的中文維基人增加見面的機會,以及向外界推廣中文維基百科的應用,中文維基年會因此而被發起。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已經在2006年8月26日至27日于香港的中文大學舉行。超過一百名參加者參與是次的活動。這個年會更是全球第一個針對個別語系的維基聚會。
由于臺灣臺北市成功取得2007年8月舉行的第三屆維基媒體國際大會主辦權,因此第二屆中文維基年會可能由澳門在2008年或2009年舉辦。
網絡討論交流
中文維基人依地區的習慣而有不同的網絡交流方式,例如來自臺灣的維基人多使用BBS與MSN互相交流,而來自中國大陸的參與者則較多使用QQ進行即時交流。但是隨著參與者群體的不斷交流和融合,這些不同網絡交流方式的利用也并不絕對,比如,現在一些中國大陸的中文維基的網絡會議也會使用MSN,以及Skype這樣其他地區維基參與者常用的網絡通訊軟件。下面是一些大紀事:
★ 2005年1月19日,以Wikipedia為主題的討論看板成立于臺灣批踢踢BBS站,并開始有計劃的在BBS上推廣維基百科。
★ 2005年3月24日,中國大陸的維基人冷玉建立了以維基百科為主題的QQ群,其他大陸維基人也先后建立以維基百科為主題的QQ群,其中冷玉的兩個群人數最多、討論最為熱烈。QQ群成為中國大陸的維基人網絡即時交流的方式之一,接近甚至超越了其他維基百科的IRC頻道的地位。
★ 2006年4月26日,香港的香港地BBS建立維基百科版,并與臺灣批踢踢BBS維基版建立轉信關系,此暫為香港唯一開設維基討論區的站臺。
維基榮譽與獎勵
2005年1月,Richy和Vipuser為進一步推動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參考英文、日文版維基百科創建了目前中文維基百科通用的維基榮譽與獎勵,并在不久后設立了以獎勵Gmail或Wallop為主要方式的維基其他獎勵,以作為對長期為中文維基百科付出貢獻的維基人的肯定。此后新條目推薦制與條目編寫競賽制(該項目已停止)。這幾措施在執行中既獲得了確實的成效,帶動了剛加入維基百科的新人的貢獻熱情,也走了不少彎路。同年8月,由Ffaarr和Super1發起了針對維基榮譽與獎勵具體操作細節的一次討論,并將之付諸投票通過。2006年2月,香港維基人布告板設立了維基香港創作獎,2007年3月始,ACG專題也設立了維基ACG專題創作獎。此二獎勵為中文維基百科且為目前為止唯二獨立于維基榮譽與獎勵主計劃的創作獎項,另外,維基香港創作獎也在2007年4月,再度分成維基香港內容獎與維基香港圖像獎,讓更多攝影好手可以不經由撰寫條目的方式,參與攝影的協同工作。
相關批評
增長速度緩慢
全球使用中文的人數達14億以上,為世界主要語言之一。然而,中文維基百科的規模與中文的普及率遠遠不成正比,甚至遠不及英語維基百科的1/15。以臺灣而言,大多數上網者利用知識性網站時較傾向使用自由問答制的雅虎奇摩知識,甚至直接到條目數量最多的英文維基百科查找資料,而非以中文維基百科為首選。因此如日文以及數種歐洲語文的維基百科,雖然其語言的使用人口遠低于中文,但條目數量卻遠高于中文維基百科。
自從2006年11月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突破十萬大關之后,其條目增長出現速度大幅減慢之勢。2007年1月整個月,中文維基百科只增加了3180篇條目,平均每日增加只有約103篇而已,比半年前2006年7月整個月的6219篇,少了接近50%。同一時間,排名于中文維基百科之前俄語維基百科的條目數正逐漸拋離。
充斥大量未完成作品
中文維基百科另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其充斥大量未完成作品。據統計中文維基百科每篇條目長度僅為約3,000字節(每個漢字占3字節),比德語、日語等主要語言短少。當中超過2KB(2,000字節)的條目更只有13%而已,同樣比大部份主要語言為少。少于一成條目的長度超過平均長度,意味著中文維基百科只靠極少數內容極詳盡的條目和大量列表支撐著條目平均長度的數字。
除了小作品的問題,未完成翻譯的條目同樣為數甚多。現時有超過3,000條條目尚未完成翻譯,即超過條目總數的2.5%。相對于其他語言版本,這個數字是比較嚴重,最差的情況是,部份條目直接復制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的條目全文內容,但只有一點內容被翻譯(如審查制度等)。
專業性不足
中文維基百科于科技、物理、數學、醫學等條目之建構與經營方面,其專業性明顯低于英文或德文維基百科,翻譯進度亦略嫌過慢。其因為中文維基百科參與者如同前段所提以在學學生為主,而缺乏各領域的在職專業人士及學者教授參與。
自傳條目浮濫
中文維基百科中有不少使用者申請帳號僅為撰寫介紹自我之自傳性質條目,而不作其他貢獻。
條目內容流于數據庫
中文維基百科中藝人、運動選手、ACG等條目多僅以列表方式敘述某名人之三圍、所出之專輯、單曲、精選集、工作人員名單、收視率或運動戰績,而未以敘事方式述其生平、個性、事功、歌唱、演戲或運動風格、評價、爭議(如王建民)。電視劇條目亦常出現各集大綱一堆,但制作動機、經過、收視率、評價、爭議等卻流于簡略甚至付之闕如之問題(如《斗牛,要不要》)。條目內容流于數據庫此點曾于PTT之Wikipedia板遭部份板友批評。
模板過多
中文維基百科其模板數明顯多于其他語言版維基百科,其中有一部份并未使用,或與其他模板重復,或可完全以分類(category)代替。此點曾于PTT之Wikipedia板遭部份板友批評,甚至有人提出要限定模板數量。另外小作品的分類過細,反而忽視分類的整理。[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