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八大怪

社會人文 9547 484 2016-06-10

關中八大怪是指陜西省的關中地區(大致包括西安、咸陽、渭南、寶雞、銅川,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出現的八種獨特的漢族民風民俗。由于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關中地區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陜西關中地區,沿襲歷史民俗,形成了生動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風古韻古長安“的獨特魅力,成為外地游人探尋的一大熱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關中八大怪

  • 文獻記載

    《史記》等

  • 流行地區

    陜西省的關中地區

  • 類型

    風俗習慣

目錄
1簡介
2第一怪
3第二怪
4第三怪
5第四怪
6第五怪
7第六怪
8

第七怪

9第八怪

簡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關中八大怪有時被稱作陜西八大怪,但這是不完全合理的。實際上陜西八大怪中的風俗僅出現在關中一帶,在陜西的大部分地區并非如此。陜西省地理緯度跨度極大,從北至南存在陜北(黃土高原為主)、關中(渭河平原為主)、陜南(以秦嶺以南的漢水流域為主)三大自然條件、文化差異巨大的區域。以關中一地的風俗概括整個陜西,存在以點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為關中八大怪以去除歧義。

第一怪

板凳不坐蹲起來

典故一:《史記》中記載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 民俗民俗

典故二:東晉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后,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關中蹲景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閑,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偶爾會在西安、咸陽等站牌前看見部分蹲下來等車的關中人。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凳子不坐蹲起來凳子不坐蹲起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后跟上。

第二怪

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里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么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墻,往里左右都是廈子房,最里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明長大了,搖籃破損了。裸露的黃土地少了綠裝,雖有南山秦嶺,也無法滿足千萬居民的家住、廚房、儲藏等需求用房。聰明的關中農民因地制宜蓋起廈子房,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墻,朝院子一面留門窗,房頂只需少量的大木頭做檁、梁,對做椽子小木頭要求也低,三面土墻中還有一面房子半邊蓋房子半邊蓋利用了圍墻,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暢。農村都蓋預制板的房子,建筑材料的革命改變了千年的習慣,半邊蓋的房子越來越少了。

一般人說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但是關中人不用窖水,也沒收集雨水的風俗,這種說法只是附托之詞,不足為信。(此說有誤,關中缺水人盡皆知,為了緩解缺水的問題,關中人很多地區都是收集屋頂流下的雨水到窖里,需要的時候在用樓樓把水從窖里打起來存放在甕里)。

第三怪

姑娘不對外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郁。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么,這里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里的地理優勢,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于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于此,當然不愿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面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關中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面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后面哪個瓜女子(傻姑娘,陜西地方語言。)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面是橫亙八百里的大山秦嶺,歷史上交通不便,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愿意進山啊?北面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陜北,那里的信天游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面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面,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了。因為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面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面的男人免談。

第四怪

帕帕頭上戴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刮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干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 帕帕頭上戴帕帕頭上戴遮陽傘、防曬霜、口罩、墨鏡是現代女性的生活必需品,過去的關中女人沒這樣的條件,她們生活中有一塊整端漂亮的布做手帕就不錯了。走親戚,回門子(回娘家),下地干活時這個自制的手帕就發揮出大作用,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臟頭發。關中地區雖然號稱八水繞長安,但地處西北總體缺水,過去沒有洗澡設施,除了夏天別的季節都有問題。洗頭也不方便,怕頭上生虱子,于是,男人們都剃光瓢(光頭),留長發的婦女就麻煩了,怕頭弄臟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頭包起來了。

第五怪

面條像褲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面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面條沒個花樣換,怎么就吃不煩呢? 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面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面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面、臊子面、酸湯面、漿水面等等。面條像褲帶面條像褲帶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面館,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面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搟面手藝了。

這做面條的功夫在那揉面的一關,沒有揉到的面,見了開水馬上就成了塊狀,再經水一煮,出來就是稀糊糊了。 所以,這個面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關中地區面條長的一個原因。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夸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這算個啥嘛!其實心里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關中面條以武功、楊凌、乾縣、扶風、岐山為最好,由于當地食醋釀造獨特,先后有了武功縣的長寧醋和岐山醋比較有名,因此面里放醋必不可少,所謂酸面咸攪團。

第六怪

歷史由來

鍋盔像鍋蓋

傳說一:當年有場戰爭,戰爭的一方是新疆人,打到陜西的時候,干糧已經沒了,只剩下些面粉,沒有辦法,就把那面粉和水和了,弄成餅狀,放在那頭盔里用火烙,做好后皮黃里香,而且持久耐放,隨即傳了開來,那打了勝仗回去后,兵士就讓婦人照著做,但沒有頭盔,就在自家的鍋里烙了,就有了鍋盔這個名字,也就有了鍋盔這個面食的花樣了。

傳說二:相傳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

鍋盔的做法

鍋盔像鍋蓋鍋盔像鍋蓋1、將面粉加水,加入發酵粉,活均勻。有時還加入少量精鹽和雞蛋,以保證面質勁道,烙出的鍋盔外黃里脆,以長久保存;

2、將活好的面反復搓揉,直至勁道十足為止,并在活面器皿中放半天左右,帶面體整理發酵好以后,加入胡椒粉、事先備好的(即炒熟的)芝麻,放到案板上反復搓揉,使得面體表面光滑有勁,用搟面杖搟成鍋體大小的圓形;

3、在搟好的面體上扎上若干個小眼,已備烙鍋盔時里面能夠充分熟透;

4、給鍋體文火加熱,并用菜油反復碴拭鍋體表面,待鍋體發亮,并有余溫時,將搟好的面體入鍋,反復文火蒸烙,直到熟透為止

名稱由來

由于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于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并且由于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第七怪

油潑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對于辣子情有獨鐘,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是道菜辣子是道菜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油潑辣子做法很簡單,也很有意思,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不同。常見的做法是辣子罐里的辣子面不能放滿,六成即可,放點鹽、胡椒或者別的,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最好,油溫很有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的,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卻是生油味,油溫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直至油把辣子面埋沒了就行了,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

當然,油潑辣子還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來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潑辣子奧妙無窮呀。

第八怪

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演員表演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墻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里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征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