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是我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而且延續的時間很長。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這是許多家譜的序言中常常提到的話。歐陽氏家族的家譜,傳到宋代歐陽修時,他編寫了《歐陽氏譜圖》,這個族譜與蘇洵所編的蘇氏族譜,被稱作歐、蘇二體,是中國私家修譜的先例。它們修譜的體例,成為后代家譜的基本定式,即家譜中有:譜序、譜例、世系圖、世系錄、先世考辨等。元明以后的家譜的譜例,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發展,形成一套成規:增譜論、像贊、族規、家訓等。歐陽氏的家譜從歐陽修后,元、明、清及民國,各地都有修撰的,約有數十種。
基本信息
-
作者
歐陽修
-
作品名稱
歐陽家譜
-
創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處
《歐陽氏譜圖》
-
文學體裁
家譜
目錄 | 1歐陽修譜圖 | 2譜例 | 3歐陽六宗世次總歌 |
---|
歐陽修譜圖
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譜》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記述了歐陽氏得姓于無疆的一個兒子蹄被封為歐陽亭侯。歐陽亭在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以后子孫便以歐陽為氏。漢有為涿郡太守者,子孫便北遷,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絕后,以后歐陽一族便以渤海為系統下傳,直到歐陽修這一系統。他主要記述了吉州廬陵縣的歐陽宗族,并且指出:晉以后天下大亂,歐陽氏諸族,有歐陽舉、歐陽純、歐陽跡等,都帶領其族南遷,散居于丹陽(今河南省沈丘縣)、吳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歐陽質這一系居于長沙臨湘。前面三支都不顯名于世,傳承無聞。歐陽質這一系從歐陽景達以后,逐步彰顯。
自歐陽琮以后七世,舊譜佚亡。歐陽琮八世孫歐陽彪。歐陽彪的弟弟名歐陽萬。歐陽萬生和歐陽雅生。
歐陽修的《譜圖》還考證了歷史記載上沒有的人和其配偶。
歐陽修的《譜圖》將他所搜集到的舊族譜作了對比,同時還收集了舊譜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齊、南宋太尉王儉、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書兵部馬將臣、賈贄等人寫的序。
歐陽修的《譜圖》訂出了以后修族譜的原則之一是斷自可見之世。即世系較遠的,應該疏之略之,近的要詳細一些。五世以后,可以各支系另寫家譜。各支族的家譜既各自獨立成為一個體系,又互相聯系,綜合起來,既可以反映本族縱向的深遠歷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橫向的發展狀況。
歐陽修的《譜圖》在圖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歷代主要人物的傳略。
歐陽修的《譜圖》所列的這些原則,成了以后中國家譜、族譜所遵循的基本范例。
歐陽修(自稱嗣孫修與狀元黃仁穎家譜相吻合)總世系:
一世 開閩歐陽氏總始祖歐陽韶員子直孫配王氏無子
二世 歐陽幼咸(唐宰相通公季子、詢公孫出繼韶公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歐陽琮
四世 溫州長史 歐陽衍
五世 博羅縣丞 歐陽昌盛
六世 唐進士國子監四門助教 歐陽詹
七世 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 歐陽秬
八世 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 歐陽澥
九世 潘湖歐厝吉州推官 歐陽郴(歐陽澥季子)
遷閩縣寶歷進士 歐陽袞(歐陽澥四子)
子 進士宰相詩人 歐陽炯
孫 咸通進士歐陽琳、歐陽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鄉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 歐陽偃(后唐狀元黃仁穎字仁達號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國公道州判官 歐陽觀
十二世 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歐陽修。
與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發現的歐陽修自述世系文先祖為夏禹、勾踐,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孫修的史實記載相符合,尤其這位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歐陽修自身家世詳情(即嗣孫修),為中國文史界專家學者研究大文學家歐陽修的祖父歐陽偃,年幼姓黃,因家貧無力攻書,遂贅居潘湖歐厝舅父歐陽郴家為養子的真實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實依據。這篇歐陽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題文忠公譜圖序,收錄在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編撰的《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為嘉佑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孫修謹序。
文忠公譜圖序以敘述為主,激發議論,筆觸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著筆伊始,歐陽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歐陽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會稽,使守禹祀,傳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踐,是為越王。勾踐卒,子王?與立。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孫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為歐陽亭侯。亭在今湖州烏程歐余山之陽,子孫遂以為氏……在陳述歐陽氏族繁衍生息的歲月滄桑之后,歐陽修還在文中介紹了其時家族成員登科仕宦的情況: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進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與麗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將三十年矣,以進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見,福建《古田歐陽氏世譜》、《東田歐陽氏世譜》世譜與福建《狀元黃仁穎家譜》三譜與在江西吉安發現《歐陽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開歐陽修(自稱嗣孫修謹序的真實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謎。據福建古田歐陽氏世譜與福建《狀元黃仁穎家譜》載:后唐狀元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黃仁穎配唐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曾孫女、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孫女、歐陽澥長女、歐陽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鄉貢進士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曾與泉州開元寺高僧沙門文中共書經幢序文。由此,揭開了歐陽修曾祖身世之謎: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狀元黃仁穎嫡系曾孫!福建《古田歐陽氏世譜》與福建《狀元黃仁穎家譜》兩譜所提供的譜牒史料,從而為人們解開了歐陽修曾祖身世之謎即:歐陽修父親祖父偃嫡系曾祖狀元黃仁穎嫡子、歐陽郴嗣子之謎。需說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歐陽郴,原籍福建晉江潘湖歐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為唐進士國子監四門肋教歐陽詹之曾孫、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歐陽澥之季子;配工部尚書李稠長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狀元黃仁穎,字福佑,一字仁達,號潘湖翁,配歐陽澥長女歐陽郴之妹,其子歐陽偃本姓黃,泉州鄉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貧無力攻書,遂外甥承母舅歐陽郴家,實贅于舅父歐陽郴家,隨母姓。至于二弟恩貢靖江軍團練歐陽俊,與恩貢屯中郎中歐陽儀則為唐工部尚書李稠之女--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妻所生。
一、歐陽偃身世: 其嫡父黃仁穎(900年農歷3月15日-962年農歷12月25日后唐狀元)--珦公四子;唐朝御史黃滔嫡仲孫,字福佑,號潘湖翁,五代泉州晉江潘湖人,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917年春闈,考取明經學究及第,然918年進士科落第,深以為恥,復歸潘湖家中,益研群書。累十載寒窗,終于925年通過會試,后唐927年中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937年農歷12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里。謚號文杰。官至南唐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曰:縹渺空中絲,朦朧道傍樹。翻茲時間吹,惹彼花上露。悠揚絲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計脫纏綿?天長春日暮。;配歐陽氏(唐朝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之曾孫女,唐朝837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女,歐陽澥之長女,歐陽郴之妹);子三(黃偃(因年幼家貧無力攻書遂贅于舅父歐陽郴家為養子(譜載為嗣子),即歐陽詹嗣曾孫,南唐泉州鄉貢進士南京通判歐陽偃)、長弟黃傴、仲弟黃佢)。
二、歐陽偃生前史跡:福建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紀年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為鄉貢進士歐陽偃及沙門文中共書。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頂尊勝陀羅經幢的書寫和鐫字人。陀羅經幢書寫人落款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唐大中八年(854年)秋。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經幢是盧準等三人募緣拾二千文樹立的。《閩中金石略》認為一石而兩人合書,亦為創見。更重要的是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可彌補《泉州府志》、《晉江縣志》的《選舉科目》府、縣志之缺。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作為唐朝泉州仕進文人佛教經幢撰文,對佛教在泉州的發展也起了推動的和用。
附錄:歐陽修家譜
《江西歐陽氏舊譜與福建歐陽氏古譜世系對照表》(符合人類生育規律者則為正宗古譜)
江西歐陽氏舊譜 福建歐陽氏古譜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一世 歐陽通 625- 歐陽韶626-
二世 歐陽幼明645- 歐陽幼咸655-
三世 歐陽昶公670- 歐陽素公672-
四世 歐陽琮公700- 歐陽衍公700-
五世 歐陽晤公725- 歐陽昌公725-
六世 歐陽徹公756- 歐陽詹公755-
七世 歐陽弦公775- 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795-
八世 歐陽邈公800- 歐陽澥820-
九世 歐陽規公825- 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870-
十世 歐陽緒公850- 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 歐陽偃(925-后唐狀元黃仁穎字仁達號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歐陽萬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歐陽觀952-
十二世 歐陽誠公(和公)900- 歐陽修1007-
十三世 歐陽雅公925-
十四世 歐陽效公950-
十五世 歐陽托公(弦公)975-
十六世 歐陽莘老公1000-
十七世 歐陽仁達(即狀元仁穎)1025-
十八世 歐陽偃公1050-
十九世 歐陽觀公1075-
二十世 歐陽修1100-(與史實歐陽修1007年出生時間相差甚遠)。
安福續譜
安福續譜是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歐陽安世續修的江西《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不分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影印本。這個續譜接續唐代貞觀六年(632年)的族譜,即歐陽詢奉敕所修撰的族譜。這冊續譜主要記的是從歐陽萬以后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縣)的那支歐陽宗族的世襲。因為歐陽萬曾做過吉州府安福縣的縣令,所以,該支的歐陽家人便遷居在安福。歐陽修在《譜圖》的序中說:自歐陽琮八世生歐陽萬,歐陽萬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廬陵,或居吉水。安福為今江西省安福縣,吉水為今江西省吉水市,廬陵為今江西省吉安市。這三處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間相距并不遠。歐陽宗族開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1055年)從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設立永豐縣,沙溪被分到了永豐。所以,歐陽修雖說也自稱廬陵歐陽修,只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續修通譜以安福令歐陽萬為始祖,同時從縱的方面上溯到夏禹,從橫的方面又旁及歐陽宗族的流遷和分布。
歐村族譜
安徽黟縣歐村歐陽氏族譜不分卷,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歐陽允文開始創修,明代嘉靖(1522一1566)年間,歐陽慎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序文。
該譜踵繼歐陽氏各譜,也以夏禹后裔而自居。譜中將歐陽氏南北轉遷的情況,列出一圖,名叫《歐陽氏南北轉遷圖》:該譜中對其傳承列了五個圖表。第一個圖表從歐陽景達起到歐陽詢,第二表從歐陽詢起到歐陽琮。每圖表后都有主要人物的傳略。第三表從歐陽萬起。歐陽萬即工表渤海派歐陽緒的第三個兒子。表中所列與上邊介紹過的續譜大同小異,具體為:表后介紹歐陽萬渤海派歐陽緒的第三子,為安福縣令,葬太和之棟林。子孫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廬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還有居住到外州縣的。歐陽和曾做過湖南縣令。歐陽雅,字正言,沒有做官。
第四、五圖記錄了在歐村的譜系,而以安福義歷派歐陽戊為第一代祖先。對歐陽氏族這一支系,怎么由江西吉安,遷到了安徽黟縣,譜敘中說是由于金人南下,有一支遷到了安徽黟縣。對歐陽郴八個兒子:俊、伸、儀、伾、信、偃、佺、做的后代的遷徙狀況,也有說明。伸傳三世而絕;儀官至屯田郎中,遷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信官至靜江(今廣西自治區桂林市)團練使,到六世后遷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遷婺州蘭溪。
錦川歐陽氏宗譜
江西婺源歐陽氏居住在錦川。《錦川歐陽氏宗譜》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歐陽茂林所編修的。譜中說,歐陽修退休后回到吉州永豐沙溪,住在錦川。他的曾孫叫歐陽璃。
歐陽郁做過元朝的州判。歐陽均顯做官至元朝饒州路守,便居住在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羅湖。元末,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群雄兢起,歐陽均顯與弟均茂率家遷居于婺源市南的坑口這個地方,并改此地名為錦川,表示不忘故土。
譜例
中國的氏族作譜的歷史雖然比較早,但是作為一個氏姓完整而系統的撰著體例應該是在歐、蘇族譜以后才形成的。歐陽宗族的族譜,從歐陽修編撰《歐陽氏譜圖》以后,雖有數十種族譜、家譜、通譜及續修的譜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歐陽氏譜圖》所定譜例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就其內容和特點總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條:
修譜強調斷于可見之世,這是考慮到一個家族生生不息傳下去,人員眾多,家譜載不勝載,繁復瑣碎。所以,對家譜、族譜要根據親疏、遠近的關系,有詳有略。凡是親的近的應該詳記,遠的、疏的便要略記。
玄孫后另為一世。譜系的原則,是由高祖、祖、父、子、孫、重孫、玄孫七世為一系,或五世為一系。玄孫以后,另為一系。這是按照中國古代禮法五服制度為標準的。
各譜要互見。雖然各譜要記其應該記錄的,但各家譜之間應該互相銜接,以反映整個氏姓發展過程。
列出世系圖表。世系表表示縱橫的關系。歐陽修是用《史記》表的方式表現,以后所修的表則用樹枝圖的形式表現。上下為父子,左右為兄弟。
收錄前代族譜序言。各譜除修譜人的總序以外,一般都將前代族譜中的序言,逐-收錄,以展示族譜修撰的過程和沿革。
繪制先祖圖像。版印書籍形成以后,各譜基本都將本族名人的圖像刻印出來,以傳永久。歐陽氏族譜中,除了歐陽修的像以外,還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歐陽萬等人的像。并加像贊,即用幾句話(一般為韻語)概括像主生平。
先世考辨。時遷物換,人物繁雜,因此,舊譜中所記時間事件或有錯舛,這是必然的。新譜對舊譜記載不準確的時間、地址、人物、事件,應進行考證,以求更加精確。
不收外姓。收養的男子不得入譜,是為了防止逆倫亂宗。即使有也須注明。
表后附傳。圖表表示縱橫關系,但無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譜中,都在圖表之后,附寫傳記,或請名人為之立傳。
族表記錄。譜中人員,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記錄,并且將表彰的文書全文照抄。有當時名人對譜中人物頌揚的詩文,也要照錄詩文,并記錄作詩文者的姓名、籍貫、職務等。族規族訓。這是明文制訂的本族子弟必須遵守的家族法規,如勤儉持家,遵法守紀,不偷不搶,勵志上進,樂善好施等。違犯族規的,重者不得入譜。
歐陽六宗世次總歌
歐陽氏族的譜牒中,有時用韻文的形式來敘述世系,或各分支的演變。中有《六宗世次總歌》,就是用歌謠的形式,講述安福歐陽支系的狀況。這種形式,在其他的族譜中還不多見。它的優點在于讀起來瑯瑯上口,通俗易懂,文字不多,容易記誦:
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
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
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為博士,至歙伏法子復殤。
惟有渤海流慶遠,曰舉跡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為著石崇亡。
質與崇文奔長沙,伯仲卜居在臨湘。又傳六世景達著,文忠譜揭大宗坊。
達生寶頗頗生紇,率更令詢譽望張。唐主寵遇弘文館,敕修宗譜名益揚。
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譜稱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
八世彪彤萬兄弟,彪徙廣州系久亡。彤分常溪與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詳。
萬公乾符令安福,詞譜尊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
效生之子謨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產名賢與忠良。
從今再修支譜后,遞傳世世信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