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姓是出現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據《百家姓》記載,姓氏屬地為隴西郡(秦朝),現在甘肅省。現在浙江省陜北內蒙古鄂爾多斯較為常見,有邊姓聚集村落大約四萬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邊姓
-
出現在
《百家姓》
-
名列
313位
-
屬地
隴西郡(秦朝)
目錄 | 1基本信息 2邊氏 3邊姓起源 4得姓始祖 | 5邊氏圖騰與族徽 6郡望堂號 7遷徙分布 8家譜文獻 | 9字輩排行 10邊氏宗祠 11歷史名人 |
---|
邊姓是出現在《百家姓》中的姓氏,據《百家姓》記載,姓氏屬地為隴西郡(秦朝),現在甘肅省。現在浙江省陜北內蒙古鄂爾多斯較為常見,有邊姓聚集村落大約四萬人。
基本信息
詞目:邊姓
讀音:Bian Xìng
姓氏:中華姓氏
邊氏
邊氏是中華全體邊姓人的統稱,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及海外邊姓僑胞。
邊姓起源
起源一
商朝有諸侯國邊國(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其后以邊為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起源二
出自子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朝時,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邊,其后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起源三
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邊姓的滿族老姓包括:邊佳氏、博爾濟氏、沙拉氏、額爾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邊氏(朝鮮族、漢族)等。
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乃蠻部領地巴亦答剌黑別勒赤兒,屬于以地名漢化為氏。
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蒙古族巴亦拉葛赤氏,源出蒙古黃金家族,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之子孛爾只斤·忽哥赤的后裔。
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博爾濟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博爾濟氏,源于元太祖“黃金家族“孛爾只斤·鐵木真的后裔,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蒙古族、滿族博爾濟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邊氏、季氏、李氏等。
起源七
源于達斡爾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阿拉邊前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是為新滿洲姓氏之一。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biancian Hala。清朝晚期以后,達斡爾族、滿族阿拉邊前氏多冠漢姓為邊氏。
得姓始祖
邊伯、公子城(子邊)、孛爾只斤·忽哥赤。 子邊,中國的邊氏族人,由來已久,《通志?氏族略》上說,邊姓是宋公子城的后代,城字子邊,他的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另外,《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國是傳自商湯的嫡系子孫,追本溯源,邊氏當然是商湯的后裔了。商湯這一支子孫,最初在中原的河南地區為繁衍中心。望族居陳留郡(今河南省開封陳留郡)。故邊氏后人尊子邊為邊姓的得姓始祖。
邊氏圖騰與族徽
邊氏圖騰
圖騰寓意:龍的傳人,其形似邊,鵬程萬里,龍鳳呈祥。商人以玄鳥為圖騰。據《史記》、《詩經》等記載:簡狄吞玄鳥之卵生商始祖契。《天問》中稱玄鳥,《離騷》中稱鳳凰。邊氏圖騰圖形亦為繁體邊字的草書。
邊氏族徽
邊氏族徽為金文邊字形狀。
邊氏圖騰與族徽是在春秋邊卬及以下七世為官時制定的。引自邊江:《中國邊氏族譜史略》 及多部古邊氏族譜。2013年中秋節中華邊氏宗人、企業家聯誼會成立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為邊氏宗人標志。
郡望堂號
堂號
陳留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腹笥堂:后漢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有幾百學生。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下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后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
郡望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劉徹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開封縣。
金城郡:西漢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隋朝大業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遷徙分布
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一萬八千余,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6%左右。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邊姓出自子姓。上古商代的時候,有個諸侯國叫邊國,邊國國君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又稱為邊伯。后來邊國滅亡以后,邊伯的后代中有的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邊氏,世代相傳。還有一支邊姓起源于春秋時期。那時有個宋國,宋國國君宋平公的兒子叫御戎,字子邊。子邊的后代有的以他的字作為姓氏,也稱為邊氏,形成了另一支邊姓的起源。在古代,邊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陳留。
邊姓源起于春秋宋國都城河南商丘,得姓后很長一段時間繁衍于該地,直到宋亡。下歷秦漢,逐漸散居今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陜西等靠近古宋國的地域。西漢時,邊姓名人有與朱買臣、王朝合稱三長史之一的邊通;東漢時邊姓名人漸多,有任京兆尹的邊鳳,九江太守邊讓,尚書令邊韶,此三人均為陳留郡人,表明至少在東漢時邊姓陳留郡望已經形成。另有《董卓傳》中提到的金城人邊章等,表明邊姓已經在甘肅落籍,金城郡望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邊姓金城郡望昌盛浩大,人丁興旺,并有移居與之相鄰的隴西郡者。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隴西郡自然環境優越,又加遠離動蕩不安的中原地區,故邊姓后來在隴西郡形成大族。此際至隋,中原一帶戰亂不寧,烽警四起,又加瘟疫肆孽,旱澇天災,百姓流離失所,不惜顛沛流離,徙奔江南,邊姓經此動亂,漸散居今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隋唐兩代,邊姓主流依舊在北方繁衍,今山西、北京、天津均有邊姓人的蹤跡,河北、陜西、甘肅等地成為邊姓人繁衍的中心。唐末五代時,邊姓人活動之重心始向江南轉移。北宋中期,邊肅孫邊由于仕宦的緣故,由應天府楚丘(今河南滑縣)落籍于吳(今江蘇蘇州)。南宋至元,邊姓在今南部省份的分布區域愈廣,今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份均有邊姓人入遷。而北方的內蒙亦有晉陜甘之邊姓入遷。明初,山西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京、天津等地。歷有清一代,邊姓逐漸散居于西南、東北和臺灣等地。
如今,邊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省為多。今山東省的濟南市、德州市、青島市、萊蕪市、菏澤市、淄博市、東營市、濱州市、鄆城縣、臨沂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任丘市、唐山市、霸州市、保定市博野縣、涿州市、定州市、秦皇島,山西省 的朔州市、忻州市、五臺縣、定襄縣、太原市、大同市、榆次市、侯馬市、介休縣、運城市夏縣,江蘇省的淮安市、徐州市、鹽城市、無錫市;陜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湖北省的咸寧市、宜昌市、襄樊市,浙江省的諸暨市同山縣、金華市、嘉興市;河南省的漯河市舞陽縣、召陵區、源匯區、開封市、商丘市、許昌市、葉縣、平頂山市、南陽市、焦作市博愛縣、新鄉市封丘縣、濮陽市、禹州市、駐馬店;貴州省的貴陽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的遼陽市、沈陽市、鐵嶺市、本溪市、錦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的四平市、松原市、扶余縣,安徽省的淮南市、鳳臺縣、壽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湖南省的衡陽市、湘潭市、張家界市、寧鄉市,四川省的阿壩州小金川、松潘縣、廣元市、西昌市、彭州市軍樂鎮等地,均有邊氏族人分布。
家譜文獻
河北任邱邊氏重修族譜二十二卷,末一卷,附考一卷,(清)邊方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篤敘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河北省石家莊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洲家譜學會。
河南封邱邊氏重修族譜十卷,(清)邊青黎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32年)貽謀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圖書館。
邊氏族譜,(清)邊青黎纂修,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北霸縣邊氏本支支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北邊氏家譜六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同山邊氏宗譜四十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南封邱邊氏族譜十卷,(民國)邊濟仁、邊炳漢等纂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貽謀堂鉛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北濼縣邊氏家譜四卷,(民國)邊柔遠篆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唐山華美印刷局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山西五臺邊家莊支系《五臺邊氏家譜》,清中葉時,約于1750年間邊成謀創修,1840年由成謀孫邊藩吳第二次續修,1951年由邊奏聯、邊奏鏞第三次續修。2005年由邊新文主編續修出版。所收錄包括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遷入邊家莊的始祖邊敬后人,包括支衍到五臺神西村、耿家會村、定襄縣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縣等多個聚居村的族人。現有該支系族人超過3000人,為山西省邊姓人口大戶之一。
山西省五臺縣坪上支系《五臺坪上邊氏家譜》,1960年邊安棨修譜作序,2003年邊憲章主編續修。傳該支系自洪武年間志亮志寬二兄弟由洪洞圪針溝大槐樹下移至五臺縣坪上村。該支系除五臺坪上村外,還包括移居于五臺雷村、官莊、南北澗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嵐、右玉,以及山東、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過1000人。
字輩排行
山東鄄城邊氏字輩:“金文孟(廷)廣道兆祥“
山東濱州邊氏字輩:“云喜玉清瑞,田越禮智信“
山東長清邊氏字輩:“紹清家丕(培)現克孝衍(延)修長薪(金)傳開基業詩書學溫良“。
山東淄博邊氏字輩:“圣洪昌繼凱“。
山東臨沂邊氏字輩:“永文經(景)俊玉“。
山東鄆城邊氏字輩:“鳳夢廣道兆祥慶傳同“。
山東蒙陰邊氏字輩:“丕景振立田開洪樂成圓“。
湖北咸寧邊氏字輩:“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邊氏字輩:“世忠厚傳……“
安徽渦陽邊氏字輩:“靜興懷心(力)“
湖北沔陽(仙桃市)邊氏字輩:“積厚自有光“。
遼寧本溪、錦州邊氏字輩:“萬寶朝忠(鎮)憲成繼廣“。
遼寧昌圖邊氏字輩:“國永喜志慶庚生“。
河北河間邊氏字輩:“鳳西德樹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邊氏字輩:“申敬傳家祥紅永.....“。
江蘇邊氏一支字輩:“學振中華偉業乃倉“。
邊氏一支字輩:“孝先緒文祥“。
邊氏一支字輩:“宏德志寶……“
邊氏一支字輩:“學從廣東正志光華“。
資料有待補充。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縣辛集鄉邊莊村邊氏字輩:慶 玉 保 洪 之 樂 志
山東省兗州市王因鎮王因村、前竹亭村、后竹亭村
山東省鄒城市太平鎮邊莊:廣、貽、德、茂、永
河南駐馬店邊氏字輩:戰、理、學、奧、振、思
河北涿州一支字輩:玉、章、文、金.......
四川廣元一支字派:德、化、先、元、吉、學......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燕店鎮付莊村:計、學、國、立
河南省杞縣邊氏字輩:“星玉照家永,紅中振齊天“
山西省五臺縣邊家莊支系字輩:自4世起至23世:(括號中為一輩多字情況)景廷堯永,崇維學如(崇一四章),成來藩關(業文國彥),奏起遠功,定開錫命。2005年新修家譜擬定24世至39世字輩派語:秉承禹貢,鼎泰璽銘,忠善鴻儒,萬世韶華。
山西省五臺縣坪上邊氏支系字輩:自坪上支系邊氏始祖志寬志亮起至34世字輩派語:志上,玉下,國上,□下,朝上,維上,洪上,□下,廷上,德上,守上,進上,國下,安上,廣或達上,積上,智上,祥下,增上,掌上,培上,育上,新上,啟下,發上,福上,貴下,旺下,生上,定下,成上,永上,宏上,興上 。(符號□表示無固定字。)
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邊氏字輩:德、國、振、長、鴻
邊氏宗祠
邊氏宗祠,俗稱“邊村祠堂“,位于浙江省諸暨市邊村鄉邊村。光緒三十二年(1906)建成,占地約1800平方米。
坐北朝南。平屋三進,七開間,面寬一致。有門廳、戲臺、正廳、后廳和東西看樓及側屋。祠堂雕梁畫棟,制作講究。門廳與正廳前槽均用卷棚頂,瓜柱雕花籃、花枝。卷棚下垂掛花籃,雕飾富麗,色彩和諧。門廳的隔扇,雕飾吉祥;天花板上鑲嵌纏枝木雕。所有檐柱牛腿,浮雕和透雕著不同的歷史典故、人物山水、宮廷市井、海市蜃樓、飛禽走獸圖案。畫面構圖嚴謹,刻工細膩,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戲臺中的露明構件,悉數用透雕和浮雕裝飾,絢爛精致。藻井用七彩小斗拱,以螺旋式疊砌,中嵌16尊鎏金木雕神像,將藻井分為上下兩層。藻井內外貼金施彩,金光耀眼。整座戲臺,如同精致的雕籠,其精湛的雕刻藝術,堪稱建筑中的瑰寶。
現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邊氏宗祠是一處研究江南地區晚清建筑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歷史名人
邊韶
后漢凌儀人,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桓帝時,邊孝先官至尚書令,著有《詩頌碑銘書策》15卷。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自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答:“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后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
邊讓
字文禮(?-1208),陳留浚儀人。生年不詳,卒于漢獻帝建安中。少辯博能文。靈帝中平中,(公元一八六年左右)大將軍何進聞名欲辟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著有《章華賦》,今尚存。(見《后漢書文苑傳》)余文皆散失。
邊鸞
唐朝畫家,長安人。他擅長畫花鳥及折枝草木,用筆輕利,設色鮮明。
邊鎬
南唐升州人,李景時以行營招討洪撫饒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諸將皆爭功,鎬獨無一言。尋平湖南馬氏,進武安軍節度。鎬御下無法,行師唯以活人為務,時稱邊菩薩。會有孫朗之亂,竟喪楚地,坐削官。后周師至,鎬起為將,軍潰被執。世宗命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及割淮南請盟,乃歸鎬,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金陵。
邊肅
北宋太宗真宗時期人,字安國,應天府楚丘人。進士及第,除大理評事、知于潛縣,累遷太常博士。三司使魏羽薦為戶部判官,祀南郊,超薦尚書度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