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感是指人們對音樂作品中各音存在意義的認識,音與音之間微妙關係的感覺,以及在音樂方面的記憶能力,模仿能力等。在人們進行音樂活動時,會通過對音樂語言的感知覺,產生各種的聯想,從而進一步地感受到音樂的美。因此,可以說樂感是借助於聯想在音樂活動中起作用的。
在二胡演奏中樂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準感
二胡因為沒有指板和品位,所以音準完全要依靠聽覺來控制。聽覺的音高辨別能力與手指的反饋能力構成了演奏者的音準感。音準感又可分為高、低兩個層次。低層次的音準感只是把握住了音高的基本準確,尚沒有根據樂曲的不同需要而變化。高層次的音準感是要使音準上升到音律美的藝術境界。二胡的音律美,是通過樂曲中各種微妙的音高變化來體現的,這種變化是演奏者音樂感和藝術修養的結晶。
二、律動感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如果沒有節奏,那麼音樂將是一堆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音符而已。準確地完成樂譜節奏是對演奏者最基本的要求,尚屬於節奏感中的低層次,而只有掌握並運用好樂曲的律動感,才能使節奏上升到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律動是音樂節奏內在的運動規律,它通常潛藏在旋律內部而不在樂譜上表現出來,但它卻是音樂神采的關鍵所在。律動感是演奏者內心的節奏體驗,是要靠演奏者通過細緻的樂曲分析才能獲得的。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演奏者內心對生活中的自然律動,以及各種藝術形式中的節奏律動所體驗的深度。同一首樂曲,律動感掌握得好,就能使演奏活而有神,極富光彩;律動感掌握得不好,則會使演奏平淡呆板,索然無味。由此可見律動感在二胡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三、力度感
力度是二胡演奏中對力量的控制和運用的把握程度,它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貫穿於演奏的始終。力度從樂感的角度上來講,有高、低兩個不同層次的要求。力度的低層次要求是音量的大小,但欣賞者對樂曲力度的感受並不僅僅在於音量的大小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奏內在張力的大校這個演奏的內在張力,就是力度的高層次要求。力度感是二胡樂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力度佈局,能更鮮明地體現出樂曲的結構層次,更深刻地表達出樂曲的情緒,因而使演奏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語氣感
音樂就它的本質而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和信息的一種語言。既然是語言,在講述時就必然要有語氣感。那麼,二胡演奏中的語氣感也就不難理解了。二胡演奏中常用的語氣有抑、揚、柔、剛、連、頓、吟、唱、驚、歎、問答與呼應、排比、呼喚、控訴等多種。
五、線性形象感
二胡演奏時形象思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演奏中,演奏者總是通過想像或聯想,在意念中產生各種形象或畫面,再通過具體的演奏動作,將自己的思維信息傳達給聽眾,從而完成音樂的再創作過程。形象思維又可分為具體物象感和線性形象感兩種。在實際演奏中,形象思維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出現具體物象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線性形象思維。演奏家是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先將樂譜轉化為意念中的線性圖形,然後再根據圖形來奏出音樂的。一首樂曲的圖形並不是同時全部呈現在演奏者意念中的,而只有感覺提前量內的這段圖形才能在演奏者的意念中呈現,一旦音符奏出,它所相對應的圖形即告消失,代之而來的是感覺提前量內新的音符所對應的圖形,如此「新陳代謝」,直至樂曲演奏結束。應該說,演奏家對一首樂曲所構劃的圖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很大的即興性。演奏家在處理樂曲時,只是構劃出一個大概的旋律圖形,以留出一定的餘地便於演出時盡情地發揮,從而形成了演奏的即興性。正是這種即興性,才使舞台演奏比唱片更具魅力。
六、氣感
氣感在二胡演奏中,分為高低兩個不同的層次。低層次的氣感即呼吸感,它主要體現在樂曲中句首的起音、句尾的收音、分句、樂句的銜接,以及重音、切分節奏等處,與聲樂演唱時的呼吸原理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胡演奏高層次的氣感即演奏的氣功態,是「以意領氣,以氣化力」的能力。從氣功的角度來看,演奏的過程,也是一次「發功」的過程。此外,在二胡演奏中,意念並不只局限於對「氣」的引導,它還是許多感覺和形象思維的總稱。訓練低層次的氣感(即呼吸感)可以從吟唱樂譜入手。修練高層次的氣感,最好能兼習氣功,或打打太極拳,深入地體驗一下氣功態的感覺,必定會使自己在演奏水平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人進展。
七、質感
質感是演奏者對音質的審美感,它是控制二胡音色的一種聯想性思維。我們常用「金絲絨般地美麗」來形容小提琴動人的音色;以「夜鶯般的聲音」來讚美女高音歌唱家迷人的歌喉,等等,這些都是指聲音的質感而言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物質,這些眾多的物質用手摸、用眼睛看,都會得到不同的質感。在二胡演奏時,將音色與這種質感產生聯想性思維,使所發的聲音寄托於某種物質之上,這就是音樂的質感。演奏者如能將其與音樂建立起這方面的聯想性思維,就會使二胡演奏的音色千變萬化,豐富多彩了。
八、樂曲結構造型感
世界上的大事物,都是由很多小事物組成的。若干個小事物在大事物中的有序組合,就是結構。從這個角度看二胡作品,小則如農舍一間,小橋流水,自然簡樸;中則似別墅一座,花園洋樓,佈局各異;大則像大廈一幢,起落有秩,結構複雜。但不論建築大小,究其根本,無非是一磚一木組建而成。同樣,一首樂曲、一部作品也是由很多細小的「零件」組合起來的一個整體。在處理一首樂曲時,首先要分析作品的整體結構,要在心中構劃出一個立體的總體形象。然後從一個部份入手,在心中構劃出各個部份的分體形象。最後,進一步對樂句線條造型的具體描述,這就是由大及小的樂曲結構造型構劃法。
九、類動感
二胡演奏家在演奏時,常通過聯想,將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和動作的感覺用於其中,使音樂具有一種特定的神態,這種聯想就是二胡樂感中的類動感。單就發音來說,就有「抽、托、流、砍、爆;提、甩、抻、推、包」等多種形式。從廣義上說,生活中的一切行為動作都可以作為類動感運用到二胡演奏中去,這就大大地拓寬了二胡的表現力。
十、人物形象感
人是音樂描述的主體,可以說任何一首作品都離不開人物形象,二胡曲也不例外。因此,能否塑造好樂曲的人物形象,也是衡量二胡演奏家樂感的一桿標尺。二胡曲的人物形象感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作者自身形象。二、群體形象。三、特定形象。演奏者除了要真實、生動地塑造出樂曲的人物形象外,更重要是:演奏家要將樂曲塑造的人物與自身溶為一體,達到「無我」的境界,這樣的演奏才是真正動人的演奏。
十一、鏡頭感
鏡頭,本是電影、電視劇、攝影等視覺藝術所特有的表現手段,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不同的景別;又有淡出、淡入、切出、切入、疊換、閃回等各種的鏡頭蒙太奇;還有堯拉、推等許多手法;以及平、俯、昂等多種角度,可以說是變化無窮,豐富之極。在二胡演奏中,也常借鑒這些鏡頭的感覺,使樂曲具有象電影一樣的表現能力。
十二、地域感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有各地的民歌,有各地的地方戲曲,加上氣候、飲食、水土等諸多因素,使得許多樂曲富有濃郁的地方風格。二胡藝術要求演奏者拉什麼地方的音樂,就有什麼地方的風味。演奏者對於各地區音樂風格的掌握和領會程度,就是二胡樂感中的地域感。
十三、時代感
音樂作品向來是時代的產物,什麼樣的時代產生什麼樣的音樂作品。反過來說,每個作品也都包含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樂曲的時代感體現在三個不同的側面:第一是樂曲的成曲年代賦於作品的時代感;第二是樂曲內容賦於作品的時代感;第三是樂曲演奏時代賦於作品的時代感。三個側面相輔相成,形成了二胡作品的時代感。
十四、分寸感
藝術所追求的是恰到好處,而恰到好處就是分寸感,因此也可以說分寸感即是藝術。古人云:「過猶不及。」意即:過份與不足同樣是不完美的,說明古人早就將分寸感作為藝術的理想境界來追求了。分寸感在演奏的各個環節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演奏大師們致所以能稱為大師,「絕」就絕在對分寸的把握之中。「樂感」是一個無限寬闊、無限豐富的海洋,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內容還很多。對於一個二胡演奏者來說,只有進入了樂感的世界,演奏才有意義,才有樂趣;否則,學習二胡將是一件枯燥無味的苦差事。如果讀者對此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趙寒陽著)一書,書中用了近十萬字的篇幅詳細地論述了二胡的樂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