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畫:凡以人物為內容的繪畫統稱人物畫。範圍很廣,從畫面 人物多少一般分為群像畫和肖像畫。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動為主,後者以描繪人物形象的酷肖為主。二者 表現的側重點雖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備,即不但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體,服飾結構、比例、場景透視原理等。而且要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氣質、和精神、神態等。人物的面部是描繪的重點,同時還要處理好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求得人物及人物動作和整體畫佈局(章法)的統一。另外中國人物畫以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情(神似)為其主要特點,而有別於西方繪畫以注重質感,光影變化的特色。
中國人物畫從漢代至明代在功能和形式方面有哪些變化
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對自身狀況及周圍的世界都無法理解,尤其對雷鳴電閃等自然現象充滿恐懼與好奇,故創造了神的形象,企圖用神的力量與自然力量相抗衡,於是神話與神畫誕生了。
人對自身的關注及對神的擬人化,是中國人物畫產生的源頭。直到漢代,中國人物畫才開始脫離神的羈絆,並漸漸走實用的路程,人物畫進入到了畫像的階段。「成形莫善於畫」,人物畫的「成教化,助人倫」功用,被廣泛地接受,「畫圖漢烈士,或不在畫上者,子孫恥之」,「胡粉塗壁,紫青界之,畫古烈士,重行書贊」,現存於漢代墓室中壁畫不僅證實了漢代人物方面的成就,也表明了漢代人物畫所涉獵到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層面。
魏晉六朝時期人物畫注重對人性情和神情的表現,由此奠定了中國人物畫的審美基調,並成了千古不移的準則。人們對形而上的神的關注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形。「以形寫神」、「傳神」,成了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這一時期現存的作品主要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還有《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以及各石窟壁畫。這一時期提出的「形神」、「氣韻」等繪畫審美概念也是該階級人物畫成就的概括。
唐代經濟高度發達,繪畫也得到了超越性的發展,尤其是人物畫,形成了一種鮮明的時代風格,畫技也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比如閻立本的《職貢圖》、《步輦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調琴品茗圖》等筆下的貴族人物,丰姿綽約,肌理細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而被稱作畫聖的吳道子,「筆才一二,像已應焉」,「或從臂起,或從足先」,「守其神,專其一」,以至後人在談論他時多加以渲染和神話,其實是對唐代人物畫新的美學原則的確認。
由於宋徽宗對繪畫的喜好,以及宋代畫院制度的建立與興盛,宋代繪畫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人物畫方面,畫院畫師為服務於政治的需要而創作了大量的人物畫,而民間人物畫以身邊熟悉的人和事作為描繪的對象,生動記錄了宋代社會生活中的平民生活。這種平民化的風俗人物畫,突破了以往以帝王、聖賢、貴妃為主的人物畫局限,擺脫了「鑒戒賢愚」的人物畫傳統。如表現田家嬰戲、村童鬧學、山樵村牧,耕織貨郎、七夕夜市等題材的作品,被後世固化為中國人物畫表現太平盛世的永恆題材。
宋代重要的人物畫家有張擇端、梁楷、蘇漢臣、李唐、李公麟、陳居中等。大量的石窟、墓室壁及模印磚畫也是宋代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代以後,由於社會審美潮流的影響,人物畫與山水、花鳥相比,已退至末席,繪畫上出現了「疏於人事」的狀況,人物往往成了山水畫中的點綴或符號。儘管如此,但趙孟俯、劉貫道、張渥等人精於造型,刻畫嚴謹,顯示了深厚的功力。而王繹《寫像秘訣》的出現,使人物畫技法第一次得到了系統的總結。
明代人物畫仍不佔主要地位,但許多山水畫卻又是以表達人的境界而構思立意的,如踏雪尋梅、松風高士等。明四家的成就在山水,但同時亦擅長人物,尤其是唐寅、仇英,在人物畫方面可以說是成就卓著。明中期的戴進、吳偉、張路,明後期的丁雲鵬、陳洪綬、崔子忠在人物畫方面皆能自出新意,極具聲名,為時人所重。
晚清以前,清代人物畫與山水花鳥相比仍呈現出頹勢,但晚清海派人物畫的加入,可以說是人物畫歷史上出現的一次可喜的反彈。其中改琦、費丹旭的仕女,胡錫圭的戲曲人物,錢慧安、吳友如、倪田等,皆得人物傳神之要領,為讀者所重,而任頤、任薰、任熊、任預等所畫人物,題材多樣,構圖極具巧趣,設色大膽,不流於甜俗,將中國人物畫推向新的高峰。
中國人物畫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分為哪兩大體系
中國人物畫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體系,以顧償之、陸探微為代表的「細密精緻而續麗」的畫風。造型準確精細,色彩鮮艷富麗,稱之為「密體」;以張僧蹺為代表的簡練概括的畫風,人物造型簡練,賦彩單純「跡簡意淡而雅正」稱之為「疏體」。唐代吳道子突破了當時工細密描、重彩積染的一般畫風,創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吳道子作畫時「落筆生風」,在用線上,追求遒勁雄壯,飛揚流動的美感,即所謂「吳帶當風」,在用色上,「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績素」即所謂「吳裝」。
兩宋人物畫相當發達,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畫家,題材範圍也比過去更加廣泛。元代以後,由於主流轉入山水和花鳥,人物畫走向衰微。明清和近代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人物畫家,特別是任伯年,繼承文人畫的筆墨,大膽吸收西洋畫的技法,他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又善於汲取外來藝術的長處,從而創造了雅俗共賞的風格,拓寬了人物畫的,創作途徑,對現代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五四運動前後到新中國成立,李叔同、徐悲鴻、劉海粟等藝術大師,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把西洋繪畫引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改革。創造出大量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使中國傳統人物畫,走向新的境界,並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肖像畫
人物畫的一種。專指描繪人物形象之畫。可分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國肖像畫傳統稱謂有傳神或寫真。
寫真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繪寫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將軍善畫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畫法稱《寫真秘訣》。亦稱「傳神」、「寫照」。
傳神
中國肖像畫的傳統名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愷之)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美醜),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圖繪人物,當求其能表達出神情意態,故稱「傳神」。清蔣驥著《傳神秘要》,論述肖像畫頗詳。
繡像
原指繡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若干通俗小說前面,附有書中人物的圖像,以增讀者興味,因用線條鉤描,繪製精細,也稱「繡像」,如《繡像三國演義》;另有畫出每回故事內容的,則稱「全圖」,如《全圖儒林外史》。繡像和全圖均屬插圖一類。
衣冠像
民間肖像畫的一種。舊時指為死者所畫的遺像,一般供子孫懸掛紀念之用。畫工細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實;並精工細描穿戴禮服,以示品級身份。俗稱「買太公」或「記眼」。
頂相
佛教肖像畫名詞。佛弟子為祖師畫的遺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從長安(今陝西西安)青龍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傳 密教,稱「真言宗」。尊惠果、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為五祖。攜歸李真畫《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護國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 頂相。日本僧人圓爾辨圓(1202一1280)入宋,回國後為臨濟宗開山,持有《無准師範像》(今藏京都東福寺)。宋元之際此風盛行。頂相上多祖師自題贊 語,亦有禪林名師題讚的。
雲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畫半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雲身」,意謂下半身為雲霧所遮。
整身
中國肖像畫名詞。凡繪製全身肖像,民間畫工習稱「整身」,意謂完整的身軀。坐著的全身肖像稱「花整」,佇立或行動的全身肖像稱「雲整」。只畫頭像稱「大首」。
花整
中國肖像畫名詞。見「整身」。
雲整
中國肖像畫名詞。見「整身」。
大首
中國肖像畫名詞。見「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