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

藝術文化 9547 682 2014-11-23

京劇是中華文化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97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京劇作為舞台藝術,除特定的唱腔、做工、音樂外,京劇表演所使用的服飾也是京劇藝術頗具特點且最能吸引觀眾的特定手段。京劇表演,服飾色彩斑斕、絢麗多彩,是舞台人物造型的一個主要部分。京劇的服飾能達到現在的工藝水平,是經過了幾百年來無數民間藝術家、演員、彩繪工人、刺繡工人、裁縫工人等共同創造的財富。京劇服飾的樣式,基本上是仿明代的,以後又吸收清裝、旗裝的服飾特點。

京劇的形成與傳播: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進入北京以後,大量吸收了當時在北京流行的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從徽班到京劇,這是一個漫長的、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北京,京劇,或者說是變了種的徽劇,仍舊被稱為徽班、徽戲,有時也稱為「皮簧戲」,或二簧戲。這是因為徽劇和京劇所唱的兩種主要曲調是「西皮」和「二簧」。因此直到今天,也有把京劇稱為皮簧的。

徽班從長江一帶向外發展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北上進京;另一條就是南下上海。在京劇來到上海之前,徽班在上海的演出非常興旺。到了1867年左右,北京的徽班,也就是剛剛成型的京劇來到上海。上海人發現他們的演出與原來上海的徽班不一樣。也許是為了加以區別吧,就把他們稱作「京班」,把他們唱的戲稱作「京調」。

由「京班」、「京調」等各種類似的稱呼逐漸統一為京劇,或京戲,並且為人們普遍接受而固定下來,這大約是在辛亥革命,也就是1911年前後。後來,國民黨政府把首都遷往南京,北京改名為北平,京劇也因此一度改稱「平劇」。

京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劇種

與昆劇等古老的劇種相比,京劇在中國戲曲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劇種。

京劇形成的過程也是很複雜的。簡單一點說,在藝術上,它是徽劇與當時在北京流行的許多戲曲藝術,如京腔、秦腔、秦腔、昆劇、漢劇等地方戲曲反覆「雜交」而成的。京劇吸收了這些劇種的許多藝術精華,才逐漸壯大成熟起來。而京腔、秦腔、昆劇等劇種都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戲曲。因此,從藝術淵源上來說,京劇又是一個古老的劇種。

京劇是近代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代表

京劇成長起來以後,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普遍的歡迎。到了二十世紀初,就不僅是北京地區的戲曲了。它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大劇種。北京、上海一南一北兩大城市,成了京劇流傳的兩大中心。到了30年代,京劇傳遍了全國。京劇演員的足跡甚至越過了國境線:在北面,京劇曾經到過前蘇聯的境內;東面到過日本;南面到過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四十年代,京劇就有了國劇的稱號。

京劇被稱為「國劇」,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它是我國近代傳統戲劇文化的代表。我國的古代戲劇被戲劇理論家稱作是「作者戲劇」,就是說它是一種以劇本文學為中心的戲劇文化。

到了近代,戲曲的文學性逐漸削弱,在各種地方戲曲裡,演員的表演佔據了主導地位,看戲主要就是看演員的表演藝術。京劇二百年的歷史使得這種以演員為中心的戲劇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

京劇的發展歷史幾乎就是表演藝術流派的發展史。

這樣,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京劇也就成了外國人瞭解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一個窗口。

早在1919年,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把京劇介紹到了東鄰日本。1930年,他又到美國訪問演出,並在美國獲得了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1935年,他又出訪前蘇聯,在那裡與另外兩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國的布萊希特進行了交流。

近年來,京劇藝術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日本等國的一些名牌大學還設立了專門研究中國戲曲和京劇的專業。京劇成了一種文化象徵,是絕大多數公認的「國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