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鏈球菌病是由C、D、F及L群鏈球菌引起的豬的多種疾病的總稱。急性型常為出血性敗血癥和腦炎,慢性型以關節炎、內膜炎、淋巴結化膿及組織化膿等為特征。鏈球菌病是由鏈球菌屬中致病性鏈球菌所致的動物和人共患的一種多型性傳染病,為重要的細菌性傳染病之一,多使用疫苗進行預防,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基本信息
-
西醫學名
豬鏈球菌病
-
所屬科室
內科 -
-
主要癥狀
發熱,毒血癥,中毒性休克
-
主要病因
細菌感染
-
傳染性
有傳染性
目錄 | 1概 述 信 息 2病例病原 3流行病學 | 4臨床癥狀 5病理變化 6診斷鑒別 | 7綜合防治 8公共衛生 |
---|
概述信息
豬鏈球菌病(Swinestreptococcaldiseases)是由多種致病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包括豬淋巴結膿腫和豬敗血性鏈球菌病。敗血癥、化膿性淋巴結炎、腦膜炎以及關節炎是該病的主要特征。豬鏈球菌2型可導致人類的腦膜炎、敗血癥和心內膜炎,嚴重時可導致人的死亡。豬鏈球菌病在養豬業發達的國家都有發生。隨著中國規模化養豬業的發展,豬鏈球菌病已成為養豬生產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病例病原
鏈球菌屬的細菌種類繁多,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在健康動物及人呼吸道、生殖道等也有鏈球菌存在。
形態染色
球形或卵圓形,直徑0.6~1.0um,呈鏈狀排列,短者4~8個細菌組成,長者有20~30個細菌組成。幼齡培養物大多可見到透明質酸形成的莢膜。無芽胞,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陽性。(但在陳舊培養基或膿液標本中常呈陰性)
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有些為厭氧菌。營養要求較高,普通培養基中需加有血液、血清、葡萄糖等才能生長。最適溫度37℃,最適PH7.4~7.6,血瓊脂平板上形成灰白、光滑、圓形突起小菌落,不同菌株有不同溶血現象。
生化反應
能發酵簡單的糖類,產酸不產氣。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膽汗或1%去氧膽酸鈉所溶解。這兩種特性用來鑒定甲型溶血型鏈球菌和肺炎球菌。
抗原結構
主要有三種:
核蛋白抗原:或稱P抗原,無特異性,各種鏈球菌均同,與葡萄球菌有交叉。
群特異性抗原:多糖抗原或稱C抗原系統族特異性抗原,是細菌壁的組成成份。對人致病的90%屬于A族,其次為B族,其它族少見。
型特異性抗原:蛋白質抗原或稱表面抗M、R、T、S等四種不同性制質的抗原組份,具有型特異性。是鏈球菌細胞壁的蛋白質抗原,位于C抗原外層,同族鏈球菌可根據表面抗原不同進行分型,如A族鏈狀菌可據此分為60多型。
分類介紹
根據對lt;stronggt;紅細胞lt;/stronggt;的lt;stronggt;溶血lt;/stronggt;能力
甲型溶血性鏈球菌(α-Hemolyticstreptococcus),菌落周圍有1~2mm寬的草綠溶血環,稱甲型溶血或α溶血。這類鏈球菌亦稱草綠色鏈球菌(Streptococcusviridans)。此類鏈球菌為條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鏈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us)菌落周圍形成一個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環,完全溶血,稱乙型溶血或β溶血。這類細菌又稱溶血性鏈球菌(Streptoccushemolyticus),致病力強,引起多種疾病。
丙型鏈球菌(γ-Streptococcus),不產生溶血素,菌落周圍無溶血環,故又稱不溶血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non-hemolytics),一般不致病。
根據抗原結構分類
按C抗原不同可分類A、B、C、D、E、F、G、H、K、L、M、N、O、P、Q、R、S、T等18個族。對人致病的大多屬于A族。A族又稱為化膿性鏈球菌(Pyogenicstreptococcus)。
根據對氧需求分類又可分為需氧、兼性厭氧和厭氧三大類鏈球菌。
抵抗力
菌抵抗力不強,對熱教敏感(55℃可殺死大部分鏈球菌,煮沸可很快被殺死),對一般消毒劑敏感,在干燥塵埃中可存活數日,對青霉素、紅霉素、氯霉素、四環素等均敏感,耐藥性低;對磺胺類藥物敏感。
流行病學
感染豬的流行病學特性
鏈球菌種類多,屬條件性致病菌,在自然界和豬群中廣泛分布,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動物和人體內。豬、野豬、馬屬動物、牛、羊、狗、貓、鳥類、兔、水貂和魚等對豬鏈球菌均有易感性。對豬則不分年齡,品種和性別均易感,但大多數在3周齡~12周齡的仔豬暴發流行,尤其在斷奶及混群時易出現發病高峰。其傳播方式主要通過口或呼吸道傳播,也可垂直傳播(有些新生仔豬可在分娩時感染)。豬鏈球菌定植在豬的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和扁桃體)、生殖道和消化道,4周齡~6月齡的豬扁桃體帶菌率為32%~50%。病豬和病死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亞臨床健康的帶菌豬可排出病菌成為傳染源,對青年豬的感染起重要的作用。豬群攜帶該病原的比率在0%~100%之間,然而,病原的攜帶率和疾病的發病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豬鏈球菌病的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7月~10月份易出現大面積流行。豬鏈球菌感染人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同時該病的暴發具有地域性。從外地引入帶菌豬,混群、免疫接種、高溫高濕、氣候變化、圈舍衛生條件差等應激因子使動物的抵抗力降低時,均可誘發豬鏈球菌病。昆蟲媒介在疾病的傳播中起重要作用,通過在豬場間的飛行傳播病原菌。在豬鏈球菌眾多血清型中,2型是豬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強。從表征健康的豬體扁桃體內分離的所有豬鏈球菌中,2型多達50.6%,同時其對人的致病性也最強。
感染人的流行病學特性
感染人并引起重癥的主要是豬鏈球菌2型,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致病性豬鏈球菌2型含有溶菌酶釋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protein,MRP),胞外蛋白因子(extracellularproteinfactor,EF),溶血素(suilysin,SLY)等毒力因子,其致病性與這些毒力蛋白的合成及其相互作用有關,也可能與該細菌中存在致病性的毒力島有關。首例人感染豬鏈球菌由丹麥1968年報道,之后報道該病例的數量在世界范圍內有所增加,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大洋洲和亞洲等國家。除中國外,其他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和新加坡等先后報道了豬鏈球菌感染人的病例。在中國,嚴重的豬鏈球菌感染導致人員死亡的事件分別是1999年夏季江蘇部分地區和2005年6月下旬四川的部分地區豬鏈球菌暴發流行并導致人感染致死,從病例分離出來的大部分為豬鏈球菌2型。
豬鏈球菌病通過破損皮膚如傷口或擦傷傳染給人,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染給人,鼻咽部的損傷可能也是傳播途徑。脾切除的病人,糖尿病人,酒精中毒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更易感。脾切除的病人在處理未加工的豬肉時應格外注意預防,不能在豬場或屠宰廠工作。大部分易感人群是與生豬肉或豬密切接觸者,如飼養員、屠宰廠工人,以及從事豬肉銷售加工的人群等。根據文獻報道,在荷蘭估計每年屠宰場的工人和飼養員患豬鏈球菌腦膜炎的比率大約為3/100000,是不在屠宰場工作的人患豬鏈球菌腦膜炎的1500倍,屠夫患豬鏈球菌腦膜炎的比率為1.2/100000。在德國,有研究表明屠夫、屠宰場工人和肉品加工工人是豬鏈球菌在鼻咽部定居的高危人群。在新西蘭,1980年以后的研究顯示9%的奶牛場主,10%的肉品檢驗員以及21%的豬場主對豬鏈球菌2型血清反應為陽性,表明一些人有亞臨床感染。目前,在人與人之間能否傳播尚未見相關報道。
臨床癥狀
在臨診上,豬鏈球菌病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關節炎和淋巴結膿腫。分為以下幾型:
敗血型主要常見于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發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見任何異常癥狀豬突然死亡。或突然減食或停食,精神委頓,體溫升高到41~42℃,呼吸困難,便秘,結膜發紺,臥地不起,口、鼻流出淡紅色泡沫樣液體,多在6~24h內死亡;急性病例的病豬表現為精神沉郁,體溫升高達43℃,出現稽留熱,食欲不振,眼結膜潮紅,流淚,流漿液狀鼻液,呼吸急促,問有咳嗽,頸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膚呈紫紅色,有出血點,出現跛行,病程稍長,多在3~5天內死亡。發病率一般為30%左右,死亡率可達80%。
腦膜炎型多發生于哺乳仔豬和斷奶小豬,病初體溫升高至40.5~42.5℃,停食,便秘,有漿液性和黏性鼻液,會出現神經癥狀,表現為運動失調、盲目走動、轉圈、空嚼、磨牙、仰臥,后軀麻痹,側臥于地、四肢劃動,似游泳狀。急性型多在30~36h死亡。亞急性或慢性型病程稍長,主要表現為多發性關節炎,逐漸消瘦衰竭死亡,或康復。
關節炎型主要由前兩型轉來的,或者從發病起就表現為關節炎。病豬在一肢或幾胰關節腫脹、疼痛、跛行,不能站立,病程2~3周。
淋巴結膿腫型該型是由豬鏈球菌經口、鼻及皮膚損傷感染而引起。斷奶仔豬和出欄育肥豬多見,傳播緩慢,發病率低,但豬群一旦發生,很難清除。主要表現為在頜下、咽部、頸部等處的淋巴結化膿和形成膿腫。受害淋巴結最初出現小膿腫,然后逐漸增大,感染后3周局部顯著隆起,觸診堅硬、有熱痛。病豬的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均有障礙。膿腫成熟后,表皮壞死,破潰流出膿汁。膿汁排凈后,全身癥狀顯著減輕,肉芽組織生長結疤愈合。病程3~5周。
病理變化
急性敗血型:血凝不良,皮膚有紫斑,粘膜、漿膜皮下出血。鼻粘膜紫紅色,充血及出血。喉頭、氣管充血,常見大量泡沫。肺充血腫脹。全身淋巴管有不同的腫大、充血和出血。心包積液,淡黃色,少數可見輕度纖維素性心包炎,心內膜有出血點。有的可見輕度的纖維素性胸膜炎。腹腔有少量淡黃色積液,部分有較輕的纖維素性腹膜炎。多數病例脾腫大,少數增大1—3倍,呈暗紅色或紫藍色,軟而易脆裂。胃和小腸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腎臟多輕度腫大、充血和出血。腦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有時出血。
腦膜炎型:腦膜充血、出血,嚴重者溢血,少數腦膜下充滿積液,腦切面可見白質和灰質有明顯的小點出血,其它與敗血型變化相似。
慢性型:心內膜炎時,心瓣增厚,表面粗糙,在瓣上有菜花樣贅生物,常見二或三尖瓣,有時還見于心房、心室和血管內。關節炎時,關節囊內外有黃色膠凍樣液體或纖維素性膿性物質。
診斷鑒別
依據該病的流行特點、癥狀、病理變化,只能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依靠實驗室診斷。
鏡檢涂片是比較簡便的診斷方法。可取病豬的肝、脾、淋巴結、血液、關節液、膿汁等病料經涂片后染色鏡檢,觀察有無典型的鏈球菌。
細菌的分離培養無菌采取肝、脾臟、淋巴結、血液、關節液、膿汁等病料接種于血液瓊脂平板,觀察菌落生長,有無溶血,以及溶血的類型。若菌落出現β-型溶血,進一步做細菌形態和生化鑒定。還可進一步做血清學及分型鑒定。用PCR鑒定菌株的毒力因子。
動物接種試驗將采取的病料或細菌培養物接種家兔、小鼠和鴿子,觀察試驗動物的發病情況,從死亡動物體內回收、鑒定細菌。
鑒別診斷該病主要應與lt;stronggt;李氏桿菌病lt;/stronggt;、lt;stronggt;豬丹毒lt;/stronggt;、lt;stronggt;豬副傷寒lt;/stronggt;和lt;stronggt;豬瘟lt;/stronggt;相區別。
綜合防治
治療信息
將病豬隔離,按不同病型進行相應治療。對淋巴結膿腫,待膿腫成熟(變軟后)及時切開,排除膿汁,用30%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沖洗后,涂以碘酊。對敗血癥型或腦膜炎型,應早期大劑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青霉素每頭每次40—100萬單位,每天肌注2—4次,慶大霉素1—2毫克/每公斤體重,每日肌注2次。也可用乙酰環丙沙星治療,2.5—10毫克/每公斤體重,每隔12小時注射一次,連用3天,能迅速改善癥狀,療效明顯優于青霉素。
預防信息
隔離病豬,清除傳染源屠宰后發現可疑病豬的豬胴體,經高溫處理后方可食用。除去豬舍內的尖銳物體。
免疫預防疫區(場)在60日齡首次免疫接種豬鏈球菌病氫氧化鋁膠苗,以后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不論大小豬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濃縮菌苗注射3毫升,注射后21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約6個月。豬鏈球菌弱毒菌苗,每頭豬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六個月。
藥物預防豬場發生本病后,如果暫時買不到菌苗,可用藥物預防以防治本病的發生。每噸飼料中加入四環素125克,連喂4—6周。
公共衛生
加強生豬檢疫凡宰前檢出病豬應緊急隔離治療,恢復后兩周方能宰殺;宰后發現可疑病變者應進行無害化處理。急宰豬應另設急宰間進行處理,防止污染健康豬肉。凡急宰病豬未經無害化處理不準出售。屠宰間的泔水必須煮沸后才能喂。同時加強屠宰場及生豬交易市場的消毒衛生制度。
人類要遠離病畜,不食用病死豬肉及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病豬肉,不直接接觸病死動物,注意閹割、注射和接生斷臍等手術的消毒。
一旦該病暴發流行,根據《動物防疫法》,應立即采取緊急隔離封鎖及措施,及時控制撲滅動物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