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癥狀
約2/3發生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常有排便困難,肛門部墜脹,便不盡感,排便中斷和按壓肛周方能排出糞便等癥狀,隨著病程的延長,長期用力排便,年齡的增長和絕經後盆底,陰道逐漸鬆弛,癥狀逐漸加重,約近1/4的病人於術後2~10年發生直腸排空障礙型慢性便秘。
體檢:令病人蹲位作模擬排便動作,在肛門和陰道之間可見突出一軟包塊,甚至有陰道後壁及雙側大陰唇隆起,局部薄弱,鬆弛,並有咳嗽衝動感,直腸,陰道雙合診或三合診可捫及兩者間有腸袢等疝內容物存在。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病因
盆腔擴大,盆底降低(30%):
子宮切除術中未封閉Douglas窩,可使盆腔擴大,盆底降低,大量腹腔內容墜入,加之腹內壓增高和盆底薄弱,盆腔腹膜逐漸疝出而發病,尤其術後10年以上發病者,多與年齡大,盆底及陰道組織鬆弛,便秘關係密切。
陰道上部筋膜支撐結構損傷(20%):
陰道上部筋膜支撐結構包括子宮骶韌帶,主韌帶,直腸陰道隔等,在子宮切除術中可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襲,損傷,直接造成直腸前盆底薄弱,術中未將陰道穹隆固定於冠狀韌帶和子宮骶韌帶 一些學者已證實,術中如能將陰道穹隆頂端與子宮骶韌帶縫合固定,其發生率可大大降低。
盆底,陰道組織鬆弛(10%):
老年患者,隨年齡的增長盆底組織逐漸退行性變,鬆弛,陰道亦隨年齡的增長和絕經後逐漸鬆弛。
腹內壓增高(10%):
如便秘,咳嗽或其他導致慢性腹內壓增高的疾病,可誘發本病。
發病機制
本病的疝內容物主要為小腸,乙狀結腸,大網膜,常伴陰道穹隆脫垂,有時可以與中位直腸前突並存。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診斷
1.病史
既往有子宮切除手術史,術後出現便秘。
2.體格檢查
雙合診或三合診捫及疝內容物存在。
3.排糞造影,同步排糞造影或盆腔造影檢查
顯示盆底腹膜異常降低,對明確診斷有重要價值,國內張連陽等學者曾報告同步排糞造影或盆腔造影3例,其中2例可見乙狀結腸疝入,1例直腸與陰道間距為4cm,1例同時合併中位直腸前突,2例合併直腸內脫垂。
nbsp;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治療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西醫治療
1.非手術治療
適用於不能耐受手術或疝囊小者。包括:多食用纖維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粗糧等);多飲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提肛鍛煉等;如有必要,可輔以潤腸通便中藥或服瀉劑。
2.手術治療
凡疝超出陰道外口、有潰瘍形成或癥狀嚴重者,均應手術治療。
(1)傳統的手術路徑:有經陰道、經腹及經陰道與經腹聯合修補3種方法,其要點是:1經陰道手術:包括分離和高位結紮疝囊,用子宮骶韌帶、直腸陰道隔組織和提肛肌筋膜行疝修補。2經腹手術:包括切開Douglas陷凹,封閉直腸陰道間隙,固定陰道穹隆至骶骨。3若同時合併直腸前突、直腸內脫垂,須同時手術矯治,如行功能性直腸懸吊治療。
(2)腹腔鏡會陰疝修補手術:即腹腔鏡下完成疝囊高位結紮,盆底缺損修補,固定陰道穹隆至骶骨及直腸懸吊。該手術新近幾年在歐美等國特別受推崇,國內開展者尚未見報道,有條件者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子宮切除術後會陰疝中醫治療
當前疾病暫無相關療法。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