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Chrome、Firefox等瀏覽器瀏覽本站。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疾病大全 kekl 392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癥狀

1.膽道蛔蟲癥以其典型的腹痛為特徵 突然發作的劍突下“鑽頂樣rdquo;劇烈絞痛,來去突然,間期如常(故被形容為:來似晴天霹靂,去時煙消雲散),可伴嘔吐蛔蟲,癥狀嚴重而體征輕微,疾病早期一般不伴發熱和黃疸。

2.肝蛔蟲病往往出現在膽道蛔蟲病疾風暴雨般的癥狀之後,與後者相比肝蛔蟲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而多樣化,主要表現為肝膿腫及其併發癥(如:膽道出血,腹膜炎,膿胸及肺部感染等)癥狀與體征,肝蛔蟲性肉芽腫可以並發膽道出血,而肝蛔蟲引起慢性膽管炎和膽管周圍炎時可出現肝區疼痛及黃疸,少數可引起蛔蟲性肝硬化表現。

nbsp;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膽道蛔蟲病發生大致有以下因素:

1蛔蟲可做搖擺,迂曲,翻轉,折返等運動,能在腸中遊走;

2一般情況下蛔蟲在腸內頭向胃端,吸噬食物渣和腸液,蛔蟲有喜鹼厭酸的特性,低胃酸為蛔蟲上行的誘因之一,有研究表明膽道蛔蟲病人平均胃酸值低,兒童和孕婦發病率較高可能也與其低胃酸有關;

3蛔蟲有鑽孔習性,上行至十二指腸時,可通過十二指腸乳頭Oddi括約肌進入膽道;

4全身或局部疾患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腸環境改變,如發熱,噁心,嘔吐,腹瀉及妊娠時,可增強蛔蟲的活動性,促其上行;

5各種原因引起的Oddi括約肌病理或生理性鬆弛時,便於蛔蟲鑽入,如進食油膩食物後,手術刺激(膽囊切除術,Oddi括約肌切開取石術)後等;

6驅蛔蟲藥應用不當,如劑量不足可激惹蛔蟲興奮盲動,易於進入膽道。

蛔蟲進入膽道後,大多停留在膽總管中,少有進入膽囊者,因為膽囊管較細而且有螺旋狀的Heiste黏膜瓣阻礙蛔蟲進入,蛔蟲也可進一步上行至肝總管或左右肝管,甚至進入肝內膽管中。

進入膽道的蛔蟲數量大多數病例為1條,一般不超過10條,但也有報告數十條至數百條蛔蟲引起膽道蛔蟲病。

蛔蟲在膽道內的生存時間一般為1周~1個月,在離體的人新鮮膽汁飼養時最長生存期為14天。

蛔蟲進入膽道有時亦可退出,大多在下列情況時發生:

1蟲體部分進入膽道,部分留於十二指腸,藥物刺激或腸蠕動波推動可使其捲曲後拉退出膽道;

2Oddi括約肌鬆弛,十二指腸內壓力低時,膽汁的排泌可將較小的蛔蟲排出;

3膽道擴張時,蛔蟲可自行運動排出;

4蛔蟲死亡後隨膽汁排出,蛔蟲留在膽道內往往引起嚴重的癥狀。

(二)發病機制

蛔蟲鑽入膽道時引起Oddi括約肌的強烈痙攣而出現典型的膽絞痛,隨著蛔蟲的進入,腸道細菌,主要是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被帶入膽道可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甚至感染向上蔓延導致毛細膽管性肝炎或肝膿腫,同時因蛔蟲刺激Oddi括約肌痙攣,膽道開口阻塞,帶菌膽汁逆流進入胰管,或者蟲體直接阻塞胰管開口而誘發急性胰腺炎,當感染累及肝臟和肝內膽管,可侵蝕匯管區血管而導致膽道出血,由於蛔蟲體光滑呈圓柱形,且不斷蠕動,故膽管阻塞多不完全,發生阻塞性黃疸比較少見,但是蛔蟲殘骸和蟲卵可以成為結石的核心,文獻報道蛔蟲殘片或蟲卵為結石核心者占膽結石的36.5%~65.5%,可見膽道蛔蟲是肝膽管結石的重要成因之一。

肝蛔蟲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蛔蟲性肝膿腫和肝蛔蟲卵性肉芽腫,蛔蟲性肝膿腫是蛔蟲上行穿破肝內膽管所致,可為單發或多發,膿腫內含有蛔蟲殘骸和蟲卵是其特點,肝膿腫可向腹腔穿破致瀰漫性腹膜炎;亦可向胸腔穿破致右側膿胸,膿腫內壞死肝組織和蟲卵尚可流入肝靜脈引起肝靜脈炎癥及血栓形成,甚至經右心入肺,引起肺梗死及化膿癥狀,肝蛔蟲性肉芽腫系雌蛔蟲侵入肝內,大量產卵所致,早期為嗜酸性膿腫,以後形成肉芽腫,文獻有肝蛔蟲性肉芽腫引起膽道大出血的報道,此外,蛔蟲嵌塞肝內膽管可導致相應區域的肝壞死以及後期的局限性肝纖維化病變。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診斷

根據膽道蛔蟲癥的好發年齡,易患人群及臨床表現,結合影像學檢查,90%的膽道蛔蟲癥的臨床診斷可以確立。

鑒別診斷

膽道蛔蟲病有時能與以下疾病相混淆,其鑒別要點如下:

1.急性胰腺炎:腹痛常為持續性劇痛,位於上腹或偏左,向腰背部放射,無鑽頂感,發病後全身情況惡化較快,血清澱粉酶增高明顯,但要注意膽道蛔蟲病合併急性胰腺炎存在。

2.急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起病相對緩慢,腹痛呈逐漸加劇,多為持續性,陣發性加重,位於右季肋區或劍突下,疼痛不及膽道蛔蟲病時嚴重,嘔吐相對較少發生,腹部查體時右上腹壓痛明顯,可有肌緊張和反跳痛。

3.消化性潰瘍穿孔:發病也急驟,但上腹劇痛可很快波及全腹,為持續性疼痛,查體腹肌緊張,壓痛和反跳痛顯著,X線立位檢查多見膈下游離氣體。

4.急性胃腸炎:可有陣發性腹部絞痛,並噁心,嘔吐,有腸道蛔蟲病時可吐出蛔蟲,但其疼痛程度不及膽道蛔蟲病時劇烈,位置也多在臍周或偏上,多有腹瀉,腹部查體:無腹肌緊張,無壓痛,叩診可有腸脹氣鼓音,聽診腸鳴音亢進。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治療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西醫治療

藥物治療

133%硫酸鎂溶液,10ml,3次/d,口服。

2烏梅丸,9g,2次/d。

3膽道驅蛔湯:烏梅12g,川椒9g,使君子肉15g,苦楝皮9g,木香9g,枳殼9g,延胡索12g,大黃9g(後下),每天1劑,分2次服。

4阿司匹林0.5g,食醋100~150m1,3次/d,加溫水服。以上藥物均有利膽消炎和排蟲作用。驅除腸道蛔蟲應在癥狀緩解期進行,應選用使蟲體麻痺之藥物如哌秦(枸櫞酸哌秦) (驅蛔靈)、己二酸哌秦、四咪唑(驅蟲淨)、塞嘧啶(驅蟲靈,塞吩嘧啶)、 塞嘧啶(抗蟲靈)、阿苯達唑 (腸蟲清)等。不宜應用使蟲體痙攣收縮的驅蛔藥如山道年(驅蛔素)、驅蟲丹(一粒丹)等。利膽驅蟲的原則是增加膽汁分泌量,使膽汁偏酸,麻痺和抑制蟲體,使Oddi括約肌鬆弛。癥狀消退後,仍須堅持利膽排蟲1~2周,直至糞便蟲卵轉陰。

解痙止痛:解除痙攣可應用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品肌內或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5~1mg,兒童每次0.01~0.03mg/kg,也可用山莨菪鹼(654-2)肌注或靜脈滴注。單用解痙藥物止痛效果欠佳時可加用鎮痛藥物,如鹽酸哌替啶50~75mg肌注,必要時4~6h重複應用。因為注射鎮痛藥物可能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加劇疼痛,所以鎮痛藥物必須聯合解痙藥物應用方可取得較好療效。另外加用維生素K類、黃體酮等肌注或穴位注射亦有作用。針刺穴位常取足三里、陽陵泉,還可選加太沖、內關、膽囊穴等,用強刺激或瀉法,在急性絞痛時常可取得較好止痛效果。   

手術治療:

膽道蛔蟲病無併發癥時可採用膽總管切開取蟲及T管引流術,有條件時可行術中膽道造影以免多條蛔蟲存在時漏取。術後置T管引流便於局部用藥或沖洗,拔管前行造影檢查如有殘留蛔蟲再經T管竇道用膽道鏡取出。如膽囊內有蛔蟲時往往需行膽囊切除術。術中如全身情況許可,均應行膽道大量鹽水及抗菌藥物沖洗,以排出蟲卵、控制細菌感染。近年來內鏡技術發展很快,內鏡外科已成為一門新的專業,對膽道蛔蟲病,如蛔蟲位於膽總管,可經纖維十二指腸鏡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取蟲,兼有檢查目的,亦可局部沖洗和用藥,較開腹手術簡便、創傷小、併發癥少。如蛔蟲不完全進入膽總管或嵌頓在十二指腸乳頭,可經纖維十二指腸鏡置入圈套器將蛔蟲體套住後取出。有併發癥的膽道蛔蟲病,可根據併發癥的種類行相應的手術治療,在此不再贅述。   

其他特殊療法:

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與酸鹼平衡失調:對膽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或腹痛、嘔吐頻繁,或出現其他併發癥者,應予以禁食、輸液、補充維生素,維持酸鹼平衡。必要時給予高熱量液體、新鮮冰凍血漿等。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中醫治療

內服方可選用以下兩方:

1.烏梅,川楝子,使君子,檳榔,川花椒,黃芩,黃連,金錢草,水煎服。

2.川黃連,黃芩,烏梅,檳榔,五味子,水煎服。

內服湯藥時,外用方如下:

生黃芩,檳榔,五味子,烏梅,共研細末,以醋調敷肚臍及其周圍。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什麼是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的癥狀和治療方法是什麼意思?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的癥狀和治療方法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