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前尿道瓣膜癥狀
有排尿困難,尿滴瀝,膀胱可有大量剩餘尿,如憩室被尿液充滿時,則可於陰莖陰囊交界處出現膨隆腫塊,排尿後仍有滴瀝,用手擠壓腫塊,可有尿排出。
nbsp;
先天性前尿道瓣膜病因
(一)發病原因
前尿道瓣膜及憩室的胚胎學病因尚不明確,有可能是尿道板在胚胎期某個階段融合不全,也可能是尿道海綿體發育不全使局部尿道缺乏支持組織,尿道黏膜因而向外突出。
(二)發病機制
前尿道瓣膜一般位於陰莖陰囊交界處的前尿道的腹側,有2條黏膜瓣從尿道背側向前延伸於尿道腹側中線會合,中間為一裂隙,形似聲帶,同後尿道瓣膜一樣不妨礙導尿管插入,但阻礙尿液排出,造成近端尿道擴張,嚴重梗阻時則出現腎輸尿管擴張,有的伴發尿道憩室,黃澄如等報道50例前尿道瓣膜中有15例伴發尿道憩室,憩室一般位於陰莖陰囊交界處近端的陰莖體部,球部尿道,憩室分為2種:
1.廣口憩室 其被尿液充滿時,遠側唇構成瓣膜,伸入尿道腔引起梗阻。
2.有頸的小憩室 大多不造成梗阻,可並髮結石而出現癥狀。
先天性前尿道瓣膜診斷
診斷
除病史,體檢外,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尿道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先天性膀胱頸攣縮
多見於小兒,因膀胱頸部肌肉,纖維組織增生及慢性炎癥導致膀胱頸部狹窄而發生尿路梗阻,直腸指檢可觸及膀胱頸部硬塊,排尿期尿道造影示膀胱出口抬高,膀胱底部呈圓形,尿道鏡檢查:頸部環狀狹窄,有緊縮感,後唇抬高,三角區肥厚,膀胱底部凹陷。
2.先天性精阜增生
系精阜先天性增大,突入尿道,形成阻塞所致的排尿障礙性疾病,尿道鏡檢查可見隆起,肥大的精阜。
3.神經源性膀胱
一般有外傷,手術,全身疾病或藥物應用史,除排尿困難外,尚有神經系統的表現,膀胱造影示膀胱呈鬆弛狀,尿動力學檢查可資鑒別。
先天性前尿道瓣膜治療
先天性前尿道瓣膜西醫治療
(一)治療
手術切除瓣膜及憩室,如系單純前尿道瓣膜,也可經尿道電灼瓣膜。在新生兒可先作憩室造口,日後再行憩室切除,修復尿道。對有水電解質失衡及尿路感染的嬰兒,則需予以糾正,控制尿路感染,留置導尿管引流尿液,待情況好轉後再行尿道瓣膜的處理。
(二)預後
術後和後尿道瓣膜一樣,要定期嚴密隨訪。nbsp;
先天性前尿道瓣膜中醫治療
暫無可參考數據。
nb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