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運動誕生於1895年,創始人是威廉·G·摩根,美國馬薩諸塞州霍利沃克城基督教青年會幹事。
身為熱衷於推廣體育運動的基督教青年會幹事,摩根在輔導人們進行各種體育鍛煉的實踐中逐漸意識到,不同的對象應該採用不同的鍛煉方法。當時逐漸流行起來的是由奈史密斯發明的籃球運動,但摩根認為它比較適合年輕人,對於年紀稍大的人來說則過於劇烈。1895年,摩根輔導一個由商人組成的班級,漸漸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創造一種結合了籃球、棒球、網球以及手球的遊戲,而這種遊戲又必須避免像籃球那樣的肢體接觸。
1896年,摩根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排球競賽規則,發表在當年7月出版的美國《體育》雜誌上。同年,春田專科學校舉行了首次排球表演賽,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球賽。賽後,春田市立學院的霍爾斯特德教授根據球要在空中飛行、不能落地的特點,將其改名為「Volleyball」(意為「空中連續擊球」)。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最初的排球運動只是一種消遣遊戲,比賽人數的多少、比分的多少都由比賽雙方臨時協商決定。
排球運動的傳播
排球問世後,由美國的教會、傳教士和駐外軍官、士兵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排球在問世之初就沒有嚴格的上場人數限制,加之傳入的時間不同,世界各地排球運動的形式也不盡相同。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排球最先傳入美洲:1900年首先傳入加拿大,1905年傳入古巴,1912年傳入烏拉圭,1914年傳入墨西哥。傳入美洲的大多是六人制排球形式。
排球傳入亞洲也比較早,1900年首先傳入印度,1905年起先後傳入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因為所採用的規則不同,亞洲排球經歷了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變過程。
歐洲的排球運動起步要稍晚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隨美國士兵登陸。1917年,排球最先出現在法國,接著傳入意大利,1919年、1921年先後在捷克、波蘭等東歐諸國開展。雖然起步晚,但傳入的排球運動已採用運動員輪轉、15分制和6人制,其競技性已漸成熟,因此發展較快。
有意思的是,美國雖然是排球的故鄉,但世界排壇諸強卻是中國、古巴、巴西、俄羅斯、意大利甚至是突尼斯等國,因為美國長期把排球用於休閒和娛樂,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競技項目來發展。不過,2005年2月,美國國家女排聘請了中國排球名將郎平為主教練。
排球運動的發展
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娛樂排球、競技排球和現代排球。
娛樂排球 1895—1936
排球本就是為娛樂休閒而創造的,因此排球從誕生之初就被大眾認可為一項娛樂性較強的遊戲。人們進行排球運動,是以休閒、健身為主要目的。
但遊戲也需要有規範,因此,從1896年摩根制定第一個排球規則開始,排球的各項規則開始逐步建立:1900年,採用21分制;1912年採用運動員輪換制和三局兩勝制;1915年,採用15分制。尤其是1921—1938年間,因排球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技術手段的多樣化,規則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除劃定了比賽場地外,技術動作被歸類為發球、傳球、扣球和攔網,場上隊員也有了明確的位置分工。此外,1924年,單獨制定了為婦女參賽的女子比賽規則。
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第一個國際排球組織——排球技術委員會成立,旨在促進國際間的排球比賽和交流。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委員會還未正式開展工作就宣佈解散。
競技排球 1947—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排球運動一度停滯不前。直到1947年7月,在法國、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三國的倡議下,國際排球聯合會(FIVB)在巴黎召開成立大會,制定了國際排聯憲章,成立了技術委員會、競賽委員會和裁判委員會,正式出版了通用國際排球競賽規則,並選舉法國人保爾·黎伯為第一任主席。從此,排球運動從娛樂階段進入了競技階段。
根據國際排聯大會的決議,1948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第一屆歐洲男子排球錦標賽,1949年在布拉格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排錦標賽。
其後,第一屆歐洲女子排球錦標賽(1949)、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1952)、世界盃男子排球賽(1965)、世界盃女子排球賽(1973)、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錦標賽(1977)年先後在國際排聯的領導和組織下成功舉辦,競技排球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蓬勃發展。
1964年,排球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出現在了第18界東京奧運會的賽場上。
競技時代的全面到來,也掀起了世界排壇諸強爭霸和各大技術流派競相綻放的潮流。
20世界50年代的排壇霸主是前蘇聯隊。前蘇聯無論男隊、女隊,均身材高大、力量強勁,進攻扣球勢大力沉,多次蟬聯世界冠軍,他們被稱為「力量派」。
能與「力量派」抗衡的是以前捷克斯洛伐克男排為代表的「技巧派」,他們戰術細膩,以球的線路變化和落點控制為特色,曾在1956年巴黎世錦賽上擊敗前蘇聯隊獲得冠軍。但在「力量派」和「技巧派」的多次交鋒中,「力量派」佔據了明顯的上風。
60年代初期,日本著名「魔鬼教練」大松博文率領日本女排創造了「滾翻防守」、「勾手飄球」等技術,打破了前蘇聯女排稱霸的格局。憑借出色的防守、飄忽的發球、迅捷的快攻和頑強的意志,「東洋魔女」橫掃女子排壇,除了諸多世界冠軍,她們還獲得了東京奧運會女子排球的冠軍。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世界排壇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日本女排學習了中國的「近體快」、「平拉開」等快攻技術,創造了「短平快」、「時間差」、「位置差」等打法,成為「速度派」;前蘇聯隊保持了「力量派」的特點並加以了改進;前捷克斯洛伐克隊仍是「技巧派」的先鋒;民主德國隊則以高大隊員的「超手扣球」和高成功率著稱,被稱為「高度派」……
現代排球 1980——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排球進入了現代排球階段。它包括全攻全守排球,社會化、商業化、職業化排球和「大排球」三個內涵。
全攻全守排球
進入80年代,各種技戰術流派間的交流融合頻繁,打法創新的步伐也在加快,憑一技之長就能一統排壇的時光已全然不在。於是,一場新的排球革命——全攻全守排球悄然開始。
全攻全守排球以中國女排和美國男排為標誌,強調技戰術的高快結合、前後結合,形成全面型進攻的打法。
80年代初,中國女排在主教練袁偉民的帶領下,形成了攻防全面、戰術多變,以高制亞洲、以快制歐洲的技戰術打法,1981—1986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五連冠」偉業。美國男排則大膽運動跳發球技術和後攻技術,設計了立體進攻戰術,也獲得了「四連霸」的傲人戰績。
排球的社會化、商業化、職業化
1984年,墨西哥人阿科斯塔當選為國際排聯主席。上任伊始他就鄭重宣佈:他的目標是把排球發展成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之一。
於是,他領導國際排聯對機構本身和排球運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將排球運動推向了市場:改革賽制、修訂規則、配合並利用現代化傳播媒介、創辦世界男排聯賽和女排大獎賽等,把排球運動推倒了競技體壇的高端,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而意大利也在國際排聯的倡導下率先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大力推行排球職業化和俱樂部制度。科學的理念和運營機制帶來了巨大的成功,意大利排球水平在職業化後顯著提高,原先戰績平平、連進入前8名都困難的男排甚至獲得了4次世界冠軍,1次世界亞軍。
隨後,法國、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的職業排球也獲得了巨大發展,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拉美等國家也都先後建立了自己的排球職業聯賽。
排球專項身體素質
身體訓練對於排球運動員來說,主要是為了提高各項身體素質,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及內臟器官的機能,使之能承受運動量訓練,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現代排球運動複雜、多變、激烈,且越發地向高、快、變發展。不僅網上爭奪加劇,對防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運動員技術動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所以身體訓練的重要性易發突出。
一、排球運動員所需要的身體素質
(一)肌肉力量
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肌肉收縮完成的,肌肉收縮產生的能量就是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是所有運動發生的原動力。根據肌肉收縮的速度和持續時間,可分為肌肉爆發力和肌肉耐力兩類。
1、爆發力:又稱速度力量。是人體肌肉瞬間收縮產生的力量,向扣球這種最手肌肉力量影響的技術,主要靠爆發力,表現在扣球速度和起跳高度等。
2、肌肉耐力:是指肌肉收縮的持續能力,或肌肉反覆收縮的能力。它與最大肌力沒有直接關係,但在一場比賽中要做起跳這樣的爆發性運動百次以上,就必須有很強的肌肉耐力。
(二)速度
速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某個動作或位移某段距離的能力。排球運動中的速度分為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和動作速度。
1、反應速度:在排球運動中主要表現在對各種快速來球的反應,即隊員從看到球到開始進行接球動作的神經傳遞時間。
2、移動速度:指在單位時間內身體位移的距離
3、動作速度:是指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的操作時間
(三)耐力
耐力是指肌肉長時間運動的能力,是人體完成長時間工作所必需的。與排球項目關係最密切的耐力是全身耐力。全身耐力使之長時間連續比賽和訓練所必備的身體素質,它與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機能密切相關,手最大攝氧量的影響。
(四)靈活性
靈活性是迅速改變身體或身體某部運動速度或運動方向的能力,也是正確而且快速完成複雜動作的能力。排球場上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結合球的各種變方向起動移動;各種情況下及時合理的運用各種倒地起立;空中動作的變化和平衡;在任何情況下各種技術動作的串聯和互補。
(五)柔韌性
柔韌性是指身體的柔韌程度,它取決於身體各關節肌肉、肌腱、韌帶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