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說

藝術文化 9547 1018 2014-11-23

微型小說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體裁,他的真正出現大約在七十年代末期,進入八十年代開始受到報紙副刊的青睞而迅速走紅,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近年來,隨著社會形勢發展,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微型小說以逐漸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成為師生熱烈討論的話題。

微型小說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著名評論家羅伯特·奧弗法斯特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微型小說必須高度「濃縮」,富有戲劇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說應有的情節。他認為微型小說應當具備這三個要素:一、構思新穎奇特;二、情節相對完整;三、結尾出人意料。

微型小說作為一種獨特的小說體制,它的形體特徵首先是「斜和「微」,我們應該從這裡開始進入微型小說本質特徵的討論。

在藝術篇幅上,這種「斜和「微」要求微型小說的字數一般是在一千五百字以內。香港小說家陳紅與阿兆「四一律」的提法比較明確和具體。「四一律」即一千字、一場景、一時段、一事件。對於「一千字」的理解是,微型小說的字數以1 000字為軸心,上限不應超過1 500字,體現「斜的特點。「一場景」和「一時段」指一個主要事件涉及特定的時空。「一事件」指一個主情節,一個主要矛盾,一個單純而清晰的意念,一個人物的發光點。其中,一個情節是微型與短篇、其他短小文相區別的關鍵點。短篇小說有兩個或以上的情節,如《項鏈》、《警察與讚美詩》,其他短小文體往往淡化情節。據此,我們可以給微型小說下這樣一個定義:微型小說是用最少的文字,通過對特定時空的單一事件的聚焦,表達最大的內涵,使讀者在短時間內獲得感動或啟示的新興文體。

微型小說由於篇幅的「斜和「微」,它只能抓住生活的一個側面、一個瞬間來展開藝術構思。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從歷史的角度來探尋這一個側面、一個瞬間的內涵,便能從「微斜的生活時空中開掘出寬闊而綿遠的藝術意蘊。

一般說來,短篇小說是由二個以上的事件組成複雜情節,而微型小說只能由一個事件構成單一情節。這是微型小說和短篇小說相互區別的一個重要標準。

微型小說的情節雖然是單一的,但是這個單一不等於單調,微型小說在情節上的本質特徵,恰恰是在於從這單一中追求精美。微型小說作為小說家族的第四個小兄弟,它同樣要具有小說的家風,同樣要在情節中給讀者提供和一般小說情節相同的形式美感。

在人物塑造上,這種"小"和"微"則表現為一種性格描寫的單純性。所謂性格描寫的單純性,就是說微型小說在短小的篇幅裡只刻劃一個主要人物,只描寫這一個人物的一個性格側面,只突出這一個性格側面中的一個性格元素。

在微型小說的構思中,作者完全可以讓這一個性格元素概括出人物的整個性格側面的主要特徵,並讓它凝聚著豐富的時代和歷史的內涵。

綜上所述,微型小說由於它的"微"和"小",首先構成了它篇幅短小,情節單一,人物單純的形體特徵。然而,它的短小不等於簡陋,單一不等於單調,單純不等於單保在短小中開掘深蘊,在單一中追求精美,在單純中體現豐富,一句話,以小見大,以微顯著,這才是微型小說從形體到本質的文體特徵。這個特徵在一般小說中並不存在(相對長中篇小說而言)或者並不突出(相對短篇小說而言),然而它卻構成了微型小說的藝術生命。我們牢牢地把握這一點,才能使我們的微型小說創作進入到一個符合藝術規律的境界。

微型小說的藝術特點

微型小說的立意,評論界提法最多的便是「以小見大」。

微型小說的語言講究凝練,微言大義。

在創作手法上,與中國傳統審美原理「虛實結合、虛實相生」一致,突出的一點是有意製造大量的空白點,以極大限度地調動和誘導讀者的再創作。這是微型小說區別於其他小說文體的魅力之所在。

中國的微型小說

微型小說在中國現當代經歷了一個四起三落的發展軌跡,但每次興起,都緊緊伴隨著社會現實的迫切需要。第一「起」,是隨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開展,一大批現代文學史上的名家如魯迅、郭沫若、冰心、葉聖陶、劉半農、許地山、王統照等人,都創作過不少精彩的微型小說。

30、40年代,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與左翼文藝運動,微型小說創作在大眾化文藝浪潮中再次興起。在這一「起」的發展中,一方面有夏衍、草明、王任叔等創作了像《兩個不能遺忘的印象》、《河豚子》等微型小說名篇,另一方面又有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現代文學大家發表一系列倡導微型小說的理論文章,這使得當時以「大眾文藝小品」和「牆頭小說」為別名的微型小說很好地配合了當時的抗戰形勢,起到了微型小說靈活、迅速地反映現實,深入而犀利地披露時代本質的「藝術排頭兵」作用。

微型小說創作的第三「起」,是建國後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高潮中不斷地湧現新人新事,面對社會主義的小說創作究竟該怎樣迅速而全面地反映新生活這樣的嶄新課題,久負盛名的作家老捨第一個倡導微型小說創作,老作家巴金以微型小說《小妹編歌》響應老捨的倡導,隨之,微型小說的創作熱潮波及全國各地。

80年代初,微型小說的第四次高潮興起。社會的急劇變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毫不留情地加快了現代生活的節奏和進程,快速緊張的生活節奏限定了人們輸送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內容。

微型小說的第四次高潮到目前不僅勢頭未減,而且還呈現出越來越興旺繁榮的態勢。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微型小說正越來越走向普及化。有人做過估計:經常發表微型小說的報刊不下500家。微型小說的年產量,早已突破了幾萬。

二是微型小說在越來越走向普及化的同時,也越來越走向專門化。

微型小說發展的藝術軌跡和客觀事實說明,微型小說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普及化、專門化、興旺繁榮的一種文體,它應擁有一份獨特的文學地位。

其次,還應辯證地認識微型小說形「微」,思想容量「大」的優勢。

微型小說的「斜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其篇幅短小,另一層則應理解為著眼點和突破口校因為從表現技巧來說,微型小說往往只是著眼於通過一個衝突、一個瞬間、一個場面或一個片斷等來反映社會生活,在具體寫作上,它的突破口常常是很小的。

微型小說「斜的兩層含義,是相互關聯的。篇幅的短小,決定了突破口和著眼點要小,突破口和著眼點的小,也有利於篇幅的短校而微型小說篇幅短,著眼點和突破口小,卻達到了內容精、思想深的功效。

微型小說發端於社會重大轉型的春秋戰國之際,屢興於社會急驟動盪變革的時期,其形小式微,反映的社會現實、起到的社會作用卻是言小聲巨,容量遠在其形之外;其思想內涵、表現手法、語言藝術,絕非「小菜」所可比。它已由小說文體的小弟成長為可與長、中、短篇並肩相論。為了使其更迅速地發展,我們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