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團

商業金融 9547 1270 2016-08-01

美國財團(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是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

美國財團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afgincl.com/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美國財團

  • 外文名稱

    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 全    稱

    美國金融資本

  • 釋    義

    金融壟斷集團

目錄
1簡介
2發展歷史
3特點

美國財團(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是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

美國財團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afgincl.com/

簡介

美國財團是美國金融資本的簡稱,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它們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

在工業生產迅速集中的過程中,銀行資本更為集中。19世紀末,紐約出現了金融實力雄厚的3家人壽保險公司和兩家商業銀行(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和紐約花旗銀行,1955年合并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它們各自控制著幾十家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形成了強大的金融壟斷組織,開始與工業資本融合。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就是這樣誕生的。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已控制了美國全部國民財富1200億美元的1/3左右。

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于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發展歷史

產生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于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美國從19世紀初開始產業革命,比英、法等國晚50多年,但到1890年,美國工業總產值就超過英、法、德等國,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的蓬勃發展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壟斷。1893年經濟危機,一些企業被兼并,一批壟斷企業因而產生,例如1901年創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就是這次企業兼并的產物。它是美國第一家“十億美元公司“,控制700多家企業,壟斷了全國鋼的生產,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5%。

戰前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摩根-第一國民銀行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庫恩-洛布財團、芝加哥財團、梅隆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以及克利夫蘭財團等八大財團。

戰后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上半期,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國經濟發展較快,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大公司、大企業紛紛跨行業實行多種經營,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加速了混合聯合企業的發展。各財團又互相滲透,彼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財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不清,但東部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以及第一花旗銀行財團,仍處于統治美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壟斷地位。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財團獲得驚人的發展,由此產生的壟斷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具體表現在:

  • 生產的高度集中

據美國《幸福》雜志的統計,1954- 1969年美國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的產品銷售額,在產品的總銷售額中所占的份額,從46%增加到65%;雇用人數在全國雇員總數中所占份額,從46% 增加到71%。全國工礦產品銷售總額的2/3集中在只占企業總數的0.1%的大企業手里。這500家最大的工礦企業約有86%屬于十大財團。

  • 資本越來越集中

1901年首次出現“十億美元公司“時,銀行資本、工業資本均已相當集中,并已開始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集中程度更高。金融界在80年代竟出現了千億美元的銀行,如第一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財團的壟斷勢力隨著各財團的經濟實力迅速膨脹而日益加強,控制著美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新趨勢

由于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戰后美國壟斷財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是:

  • 財團經營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逐漸喪失

美國財團最初是按經濟部門發展起來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例如洛克菲勒財團以石油起家,摩根財團依靠鋼鐵發展起來,杜邦財團則是依賴化學發跡的。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尤其自70年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大財團轉向經營多樣化,成為綜合性的財團。隨著經營多樣化的發展,各財團所控制的工商企業五花八門,各色俱全,彼此之間的利害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使財團無法代表它們各自的利益,更難進行統一的指揮,只好放松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財團內部的關系日趨松散。

  • 財團互相滲透

它們派遣人員互兼董事,使財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界限不易劃清。過去美國的大公司、大企業一般只受一家財團的控制,經過各財團的滲透,一家公司往往變成由幾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

  •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

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于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戰后以來,美國各財團大力擴大它們的經濟活動范圍,由一國擴展為多國。由于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跨國公司不但獲得迅速發展,而且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各大財團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銀行,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 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逐漸分離

“能人主義“在美國工礦企業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經理不再實行代代相傳的世襲制,而是選賢與能,聘請掌握生產技術而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能人“當經理,財團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特點

壟斷

財團除靠所屬企業積累資金、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之外,還依靠企業的兼并而擴大規模。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70年代末,曾掀起3次企業兼并的高潮,每經過一次兼并,財團的經濟實力就得到一次增強,更加提高了它們對國民經濟的壟斷程度。美國經濟的各個部門,無不受到各大財團的控制和支配。

控制

財團參與美國的政治、外交,并對其控制。各大財團不但憑借其雄厚的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掌握著美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而且還利用它們的金融家、企業家及經濟學家,組織各種委員會、協會、同業公會等公眾團體,針對當前美國的財政、金融、外貿等經濟問題,發表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提出有利于財團的各種建議意見,以左右政府的決策。壟斷財團通過操縱總統競選和國會改選的途徑,爭奪政府要職和國會席位,從而左右政府的內政外交,成為美國真正的統治集團。由于各大財團在海外的利益不斷膨脹,因而對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別關心,千方百計設法對政府施加影響。

戰后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團都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并且都具有了新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①財團的實力和穩定性增強,行業色彩日益淡薄。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資本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部門也日益增多,遍及重工業、輕工業、傳統工業、新興工業、生產部門、流通部門等。②財團對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增強。各大財團的巨頭親自出馬擔任國家首腦和政府部門要職,出面組織各種民間機構,對政府施加影響和壓力,以控制國家機器。③財團的家族色彩淡化。各財團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使一些財團由戰前的單個家族控制變為多家族控制,很多財團雖保持原來的家族名稱,但實際已由幾個甚至更多的家族所支配,財團的資本進一步社會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