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疹,是與月經有關的皮膚玻婦女每逢月經來潮前1~3天發生皮疹,瘙癢難忍,常隨月經結束而消退或減輕,如此在每次月經期反覆發作,但也有間斷髮病者。此病臨床常見,不同程度地影響婦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月經疹是女性性腺分泌功能異常及其代謝產物所致的過敏反應,是隨體內孕激素、雌激素水平的變化而產生的皮膚病變。因月經疹常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很容易被誤診。
月經疹是與婦女月經週期相關的反應性皮膚病。月經疹的表現多種多樣,皮疹可為水皰或大皰、紅斑、多形紅斑、蕁麻疹等,也有表現為結節性紅斑、濕疹、色素沉著等。
此外,尚有月經期發生單純皰疹(好發於口唇和大小陰唇)月經期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者。
為什麼會發生月經疹?
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在月經來潮時,體內雌激素水平低,皮膚較敏感,易發生過敏反應。月經來潮前卵巢分泌的孕甾酮產生過敏反應而發玻因此醫療時,給予抗組胺藥物如敏迪60mg,日2次;維生素C 0.2g,日3次。或可服用雌激素治療,如乙烯雌二醇,可減輕瘙癢和控制皮疹復發。
本病在中醫稱為「經前發疹」,主要病機為瘀血阻滯,經脈循行不暢。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可選用血府逐瘀湯化裁。
月經疹的常見症狀及治療方法
月經疹是與月經週期相關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婦女每逢月經來潮前1~3天發生,主要皮膚表現多種多樣。多數婦女在面部、軀幹及四肢的皮膚上出現小丘疹、風團或水皰,呈左右對稱性分佈,瘙癢感明顯,眼眶周圍發青發黑。有些還表現為口腔及外陰部粘膜反覆發生小潰瘍。另外,有些患者月經前皮膚出現淡紅色、如地圖樣、大小不等的風疹塊,起得快退得快:皮膚瘙癢更加劇烈,這種現象叫做蕁麻疹樣月經疹。
月經疹有以下三種類型:
(1)痛經疹發生在痛經婦女,月經來潮時發病,罕見。發於面部、軀幹、四肢,皮疹為紅斑、風團、水皰,常對稱分佈。
(2)紫癜點狀或環狀紫癜常發生於小腿和軀幹的下垂部位,分佈對稱,有時伴有發熱,月經量少,有復發性。實驗室檢查中,血小板計數可下降。
(3)週期性口腔潰瘍來潮前數天在口腔內散在發生潰瘍,不痛。有時外陰部亦可發生。妊娠時緩解,分娩後又發。
月經疹是與月經週期相關的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因一般認為是性腺分泌功能異常及其代謝產物所致的過敏反應,是隨體內孕激素、雌激素水平的變化而產生的皮膚病變。婦女月經來潮前是體內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如果對代謝產物發生過敏反應,特別是對卵巢分泌的孕酮發生變態反應,有可能產生皮疹和皮膚瘙癢現象,並在每次月經前有規律地反覆出現。
對於月經疹的治療,一般是給予抗組胺藥物如敏迪、維生素C,也可服用雌激素治療,如乙烯雌二醇,可減輕瘙癢和控制皮疹復發。中醫認為月經疹是由瘀血阻滯、經脈循行不暢而引起。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可選用活血逐瘀祛風中藥。
中醫的角度來看月經疹
現代醫學認為,月經疹的發生主要與女性性腺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則不外熱盛風動、血虛生風以及經期外受風邪侵襲所致。根據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型進行辨證治療:
★ 血虛型
多由久病失養或產後失血過多,營血不足,經行陰血更虛,生風化燥所致。丘疹多在經後發作,瘙癢,入夜尤甚,月經量少,錯後,色淡,舌質淡紅,苔薄少,脈細弱。治宜養血散風、消疹。方選四物湯加味,藥用當歸、熟地、川芎、黃芪、白芍、防風、荊芥、陳皮、蟬蛻、首烏、益母草等。注意忌食辛辣之品。
★ 血熱型
多因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之品,使血分蘊熱,經行則熱盛風動而發。疹塊多在行經前或經期出現,疹色發紅,感風遇熱後瘙癢加劇,月經先期,量多、色紅,常伴有口渴心煩等血熱之象,舌質紅,苔薄黃或薄少,脈數。治宜涼血清熱、活血祛風止癢。方選清經湯加減,藥用地骨皮、白芍、丹皮、生地、赤芍、蟬蛻、牛蒡子、玄參、菊花、白鮮皮、梔子、甘草等。注意忌食辛熱之品。
★ 外風型
多因行經期間血失體虛,衛外不固,風毒之邪乘虛侵襲所致。疹塊均在行經期間出現,疹色淡紅,疹塊融合成片,似風團狀,瘙癢難忍,遇風加重,常伴身困頭痛、惡風發熱等風邪外襲之證,舌質淡紅,苔薄白或厚膩,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除濕止癢。方選清風散加減,藥用防風、蟬蛻、牛蒡子、金銀花、當歸、荊芥、生地、苦參、地膚子、川芎、連翹、甘草等。注意忌食辛熱滋膩之品。
月經疹雖與一般的皮疹近似,但治療與之有異,在本病的辨證治療中,應注意顧護女性的生理特點,不可過用寒涼、破瘀、驅風之劑,以免引起月經失調等。上述中藥在使用過程中比較麻煩,效果也不是很明顯,見效慢。你可以使用痛經康搭檔,它攜帶方便,無任何毒副作用,見效快,不復發,使用便捷。痛經康搭檔能迅速調節女性的內分泌,益肝補腎,讓女性內分泌正常,肝氣暢達,使體內陰陽達到生理平衡,改善皮膚微循環,清熱、散瘀、消化沉積色素,讓女性肌膚嫩白紅潤,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