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簡稱科技,科學與技術的通稱,通常人們先于掌握科學的原理之前,早有利用該原理的技術。一般認為,高科技是一種人才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風險密集、信息密集、產業密集、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的高端,精銳的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科學技術是通過研究和利用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達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產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科學技術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科學技術
-
外文名稱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內容包含
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
-
要求
安全、高效、節能等
目錄 | 1詞語來源 2科技歷史 3科技本質 4科技創新 | 5學術解釋 6主要分類 7社會作用 8社會意義 | 9科學名人 10相關名言 11專業設置成考高起專 12大事記 |
---|
詞語來源
1.科學
“科學”一詞是英文“Science”翻譯過來的外來名詞。清末,“Science”曾被譯為“格致”。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學者把“Science”譯為“科學”。康有為首先把日文漢字“科學”直接引入中文。嚴復翻譯《天演論》和《原富》兩本書時,也把“Science”譯為“科學”,20世紀初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
2.技術
“技術”一詞的希臘文詞根是“Tech”,原意是指個人的技能或技藝。早期,指個人的手藝、技巧,家庭世代相傳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技術的涵蓋力大大增強。
科技含義
1.傳統認為,科學是人類所積累的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
2.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3.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科技歷史
遠古與古代
燧石矛頭,約西元前十萬年前技術的歷史和人類一樣久遠。一些主要的工型幾乎在每一次舊人類的考古發現中都會被找到,直至巧人的時代。不過,其他動物也被發覺可以學習使用及精制工具,所以將人類視為唯一會使用及制作工具的動物是不正確的。技術的歷史依順著由簡單的工具及能源(多為人力)至復雜的高科技工具及能源的過程發展。
最早的技術會單純地轉變現有的天然資源(如石頭、樹木和其他草木、骨頭和其它動物副產品)成簡單的工具。經由如刻、鑿、刮、繞,磨,烤,簡單的方式,將原料轉變為有用的制品。人類學家發現了許多早期人類由天然資源所制造出的住所和工具。此一時期稱為石器時代。
火的使用而然后掌握(約五十萬至一百萬年前)是人類技術演進的轉折點,提供了一具有許多深遠用途的簡單能源。或許第一次使用火來供加熱是在食物的準備上。其使得植物及動物等食物來源大大地增加,因為它大大地降低了食物的腐敗速度。
火再來擴展到了天然資料的加工上,且允許利用需用火加工的天然資料。(現今找到最古老的拋射武器為用火燒固的木制長矛,約在二十五萬年前)木材和木炭是第一種被使用來能源的物質。木材、黏土和石頭(如石灰巖)是最早用火來塑形和加工的物質,用來制造如武器、陶器、磚和水泥等加工品。持續地改善,創造出來火爐和風箱,及精煉與鍛造自然金屬的能力。金、銅、銀和鉛為最早可被精煉出的幾種金屬。勝過石、骨及木制工具之銅制工具的優點很快地展現在早期人類身上,而自然銅的使用則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初期(約西元前八千年)。在自然界里并不存在很大量的自然銅,但銅礦則是很普遍的,且有些可以用木材或木炭很容易地制造出來。 最后,金屬的制作導致了如青銅和黃銅等合金的發明(約在西元前四千年,稱為青銅時代)。鋼等鐵合金的第一次使用則在西元前一千四百年(鐵器時代)。
輪子約在西元前四千年被發明出來。其間,人類學會到控制其他類型的能量。所知最早風力的使用為帆船。一裝有帆的書于西元前三千兩百年的埃及壁畫中被發現。從史前時代開始,埃及人大約就在使用“尼羅河的力量”一年一次的洪河來灌溉他們的土地,并漸漸學會經由計劃性地建造灌溉渠道和水池來管理田地。類似地,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人民,蘇美人會來了使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來做為相同的用途。但更多風力和水力(甚至人力)的使用則需要再另一次的發明。
近代
工具包含有簡單機械(如杠桿、螺絲和滑輪)和較復雜的機械(如時鐘、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電腦、收音機和太空站等)。
通訊的重大進展為紙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一般認為蔡倫是紙的發明者,其所發明的紙為現今所認為的紙,相對于由紙莎草的莖織成的莎草紙。他于西元105年描述了現在的造紙方法。大部份早期的原料都是很少見且昂貴的。紙在數個世紀之間都還是個奢侈品,直到十九世紀蒸氣造紙機的發明,它可以由紙漿中取出纖維來造紙。一般利用如云杉木等的針葉樹材。
活字印刷術為一能將同一文字印在多份紙上的印刷裝備。允許單一文字被排列成文字的活字排版于西元1041年至1048年之間由中國的畢升所發明。將活字印刷使用于大量生產的印刷業的第一人為德國金匠,最后成為印刷業者的約翰內斯·古騰堡,他于西元1440年引入活字印刷,并使其普及起來。
工業革命為于18世紀晚期及19世紀初期的一在技術、社會、經濟及文化上的重大改變。它起源于英國,并擴散至全世界。于此期間,基于手工的經濟被機械的產業及制造所替代。它開始于紡織產業的機械化和制鐵技術的發展,以及因運河引進、道路改善及鐵路運輸等而產生的貿易擴張。蒸汽機(燃料主要為煤)的引進及動力機械(主要在紡織制造上)更鞏固了生產量戲劇性的增加。(Meier and Rauch, 2000) 19世紀前兩個年代的全金屬機床發展促進了其他產業更多的生產機械。
集成電路當工具的復雜度增加時,支撐其所需的知識種類也增加了。復雜的當代機械需要一整套有關知識的技術手冊,且還在不斷地增加及改良,其設計者、建立者、維修者和使用者常需要數年一般和特定的訓練來熟練它。甚至,工具會太過復雜,以致需要如工程、醫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知識的工具、程序及練習來支撐它們。復雜的制造及建筑技術及組織被需要以用來建立及維持它們。整個產業都被用來支撐與發展下一代更復雜的工具。
科技本質
觀其本質,技術的存在取決于人們的需要,并滿足其需要。早期人類創造及使用技術是為了解決其基本需求。而現在的技術則是為了滿足人們更廣泛的需求和欲望,并需要一巨大的社會結構來支撐它。
在今日,此一現象的一重要例子為電話。當電話在發展的過程中,社會變得有想要更可攜設備的欲望。最后,此一欲望產生了對新產品的需求,導致了手機的發明。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通話,不論其身在何處。此一發明改變了人們之間的關系:有些人現今被負更多說明義務及更被依賴,且更少理由不保持連系。技術的復雜性創造了一個技術與社會間的相互影響。
科技創新
科技經常和創新連在一起,稱為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并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也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有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第二次,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則是與信息技術有關,而且尤以信息技術的影響最大,最深遠。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信息通信技術(ICT)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信息通信技術(ICT),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有了ICT,可以知道許多事情,了解許多變化。遇到不懂的,可以詢問別人,會有千千萬萬的人幫你一起想,一起解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的距離正慢慢縮小,人們的心更近了,地球由原來的大大世界變成了地球村。而且,信息技術的影響還不止這些,各行各業都能感受到ICT的影響。
在現代這個社會里,信息意味著生存!信息技術對我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兩個方面。
生活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對于生活方式的改變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當你在時速近百公里的狀態下和遠在千里之外的親友聊家常的時候,你有沒有切身體會到“中國移動通信”6個字的含義。當然一切都是兩面的,信息技術也是雙刃劍,當信息技術沒有那樣發達的時候你會時常動手給親友寫信致以問候,特別是家人看到親人的字跡,即使他遠在千里,心里也會產生親切的感覺。
思維方式的改變——信息技術時代迅速崛起的新一代社會性軟件,比如BBS、MSN、Blog、WIKI等,不但充分滿足了人們自主發展和群體交流的需求,更加進一步改變著人類思維方式,這些社會性軟件所具有的人的身份標識(who)、人的知識的沉淀(who know what)、人與人之間思維的交流、由此構成小實體大網絡社會思維方式的變化,正在悄然改變著傳統“思維方式”4個字的含義。
3G手機開啟便捷生活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最大的亮點之一就在于3G應用技術的大規模普及,許多最新的3G技術如:“Better city,better life!”主題曲的優美旋律,“世博手機門票”、“基于SIM卡的非接手機支付”、“世博無線官方網站”、“TD-LTE展示”及“無線移動視頻監控技術”等在實際應用中全面展現3G的獨特魅力。由此,我們確切感知到:3G時代,真的來到了我們身邊。
3G讓一切和網絡有關的事情都變得方便快捷起來,而3G手機已遠遠超過通話功能,通訊、上網、電視、視頻對話、電影、消費支出、遠程遙控等功能應有盡有。王者通訊市場總監姚強表示,3G高速網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和便捷,3G手機更是讓視頻通話、寬帶上網、電子商務等核心應用把人們的生活和消費變得不再受物理地域所限制。有句妙語:手機是“21世紀的香煙”。人們在無聊時,就會掏出來。而3G手機,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它是跟人距離最近的一個網絡接入口。作為廣西手機零售企業航母的王者通訊,也將在第一時間把最新、最時尚的3G終端產品帶給消費者。3G手機、上網本、電子書,讓3G產品不僅僅是個概念,更重要的是,盡力降低門檻,讓用戶能夠真正的普及擁有,從而感受并接受3G網絡帶給我們的時尚便利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異彩紛呈。
學術解釋
“科學技術”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據介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給科學技術下的定義為世人所公認,把科學技術與實力、進步和貢獻組合在一起問題就更復雜。討論科學技術的涵義本來不是本文的題旨,可是,我們又不能避而不談。科學與技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既有明確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通常合稱為“科學技術”。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里的科學技術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的總和,這里的生產力是指由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和人類自身生產力綜合構成的社會一般生產力,而科學技術則是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不包含社會科學。科學技術是指科學的發展及其成果在生產實踐領域中的應用.二戰以后,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加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明顯。
6、科學技術(這里主要是指技術)是歷次生產力和社會大發展的支柱是首要的和具有根本意義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犤2犦(P274)鄧小平的論斷第一次確切地指出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和社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和重要地位,雖然習慣上將二者合稱為“科學技術”,但應當明確這是一個并列詞組.由于科學與技術不同,對應的管理方式也不同。而技術則是科學在生產中的運用,所以從近代產業革命以后,科學和技術真正地一體化而并稱為“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無國界的,具有超越地域局限的普遍意義或普遍效準:科學技術的現實運用,必然要求社會生產的不斷變革和社會成員的全面流動,從而導向全球化。
7、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須進行產業化,才能形成產業規模效益,并且高科技無國界,需要全球高科技產業聯合應對人類共同的命運問題。高科技的“高”,是相對于常規技術和傳統技術說的,因此它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帶有一種歷史的、發展的、動態的性質。今天的高科技,將成為明天的常規科技和傳統科技。有人估計,今天人們利用的技術和知識,50-60年后就只剩下1%了,99%將過時。 從世界各國高科技的發展來看,高科技不是一個單項技術,而是科學、技術、工程最前沿的新技術群。這個群體的各種成分,互相影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同時,由于高科技是與高技術產業連結在一起的,因此它又是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并且受到市場的大力推動。除此之外,高科技也不同于般科技意義上的所謂“經驗的積累”。它不是什么積累起來的經驗,而是基于科學的發現或創造而產生的科技。 高科技并不神秘,高科技其實就在你身邊。高科技以人為本,高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展現。撲面而來的高科技浪潮沖擊著、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沖擊這,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高科技關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關注高科技。
主要分類
現代科技: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的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幾乎后悔我出生得過早,不能知道將要發生的一些事情。高科技就像溝通現實與未來的使者,引導人們不斷開拓發展的空間,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成像技術、顯示技術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向數字化、高速化、網絡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發展。它的高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引導著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變革,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畫面。
生命科學: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在20世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更使得生命科學技術成為21世紀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命科學技術能夠揭示生物構造和遺傳的秘密,對于促進人口與健康、農業高新技術、生態環境、食品和化學工業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空間科學:空間科學是當代科學技術中發展最快的尖端技術之一。人類進入空間,在那里進行科學研究,開發無限的空間資源,定居、旅游,以致建立起空間文明,這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將依賴于空間技術的進步。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應用衛星的廣泛應用,人類開創了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勘測和空間科學、軍事應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領域空間技術的發展對于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氣象預報、資源普查、導航定位、農業生產、救援救災、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發揮了傳統方式無法達到的效益和作用。空間技術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開發和應用空間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手段。
現代科技包括:1.電子計算機
2.通訊技術
3.生物技術
4.激光技術
5.新材料技術
6.航天技術
社會作用
科學技術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和作用。從經濟、軍事、政治和社會進步等幾個方面來看,其作用是:科技材質(1)、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目前,我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2)、軍事上的戰斗力。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3)、政治上的影響力。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征。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4)、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問題。
社會意義
高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其的提高了我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為人來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科學名人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英國科學家,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等發現影響深遠。
維爾納·馮·西門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 1816-1892)德國工程學家、企業家、電動機、發電機、有軌電車和指南針式電報機的發明人,改進過海底電纜,提出平爐煉鋼法,革新了煉鋼工藝,西門子公司創始人。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Thomson,Joseph John 1856—1940)英國物理學家。1897發現物質結構的第一種基本粒子一電子。
富爾頓(1765—1815)美國發明家。1807年,富爾頓制成蒸汽汽船。
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 1844一1929)德國工程師。1868年,制成世界上第一輛三輪內燃機汽車。
伏打(AlessandroVlota 1745-1827)意大利物理學家。1800年,他制成伏打電堆,不久又發明伏打電池,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穩定而持續的電流。
尼考羅斯·奧古斯特·奧托(1832一1891)德國工程師。1876年,制成第一臺四沖程循環的煤氣內燃機。使汽車和其后飛機的問世成為可能。
戴姆勒(1834一1900)德國機械工程師。1883年制成的第一臺汽油機,1886年又制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內燃機汽車。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 1902—1979)英國發明家。1884年制成第一臺多級反動式汽輪機。
魯道夫·狄塞爾(1858-1913)德國工程師。 1897年制造了第一臺柴油機。
貝塞麥(1813—1898)英國工程師。1856年發明轉爐煉鋼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1847—1931)美國發明家。他一生完成1300多項發明,對人類產生了巨大影響。1897年,他成功地研制出白熾燈。
莫爾斯(1791—1872)美國發明家。1837年,發明電報機,1844年5月24日,拍發出世界上第一封電報。
亞歷山大·貝爾(1847—1922)美國發明家。1876年發明電話。
伽利爾摩·馬可尼(1874—1937)意大利工程師。1895年發明無線電報。1899年3月28日,他成功地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1866年,諾貝爾制成了安全炸藥,并且創造了諾貝爾獎。
馬克斯·普朗克 (1858.4.23.―1947.10.3.) 德國物理學家,量子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從此結束了經典物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舉世聞名德裔美國科學家,為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
相關名言
地外文明的探索不僅是宇宙探索的一部分,同時對人類的進化和科技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周海中
只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技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出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溫伯格
科學技術體系本身是一種現代社會組織,必須以一種現代精神原則作為運動動力,僅僅依靠增加資金與人員的投入,并不能獲得所期待的科技產生。——何家棟
專業設置成考高起專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系統掌握計算機硬件、軟件的基本理論與應用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計算機技術研究和應用,硬件、軟件和網絡技術的開發,計算機管理和維護的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從事研究與應用計算機的基本訓練,具有研究和開發計算機系統的基本能力。
主要課程
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數值分析、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編譯原理、圖形學、人工智能、計算方法、離散數學、概率統計、線性代數以及算法設計與分析、人機交互、面向對象方法、計算機英語等。
就業方向
1.網絡工程方向就業前景良好,學生畢業后可以到國內外大型電信服務商、大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進行技術開發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網絡工程領域的設計、維護、教育培訓等工作。
2.軟件工程方向 就業前景十分廣闊,學生畢業后可以到國內外眾多軟件企業、國家機關以及各個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信息技術部門、教育部門等單位從事軟件工程領域的技術開發、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繼續攻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研究生和軟件工程碩士。
3.通信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到信息產業、財政、金融、郵電、交通、國防、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通信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科研、教學和工程技術工作。
4.網絡與信息安全方向寬口徑專業,主干學科為信息安全和網絡工程。學生畢業后可為政府、國防、軍隊、電信、電力、金融、鐵路等部門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信息安全領域進行管理和服務的高級專業工程技術人才。并可繼續攻讀信息安全、通信、信息處理、計算機軟件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
大事記
航空航天技術
1.2000年12月21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中國將擁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后,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2001年1月10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并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準確返回并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中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4.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5.2013年12月14 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域成功著陸,標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6.中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于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中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占一席之地。
7.超級計算機智能化2000年11月29日,中國獨立研制的第一臺具有人類外觀特征、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中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8.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免疫工程
基因工程改造的免疫細胞正在挽救癌癥患者的生命。人體內的T細胞(即免疫系統中所謂的殺傷性細胞)可以識別和殺滅入侵者,而通過基因技術制造的工程化T細胞,可以識別、攻擊特定的病毒細胞,且具有記憶功能,可以對病毒進行永久阻斷,即達到所謂的“功能性治愈”。這項技術不僅僅限于癌癥或者白血病,通過免疫系統工程治療疾病將是未來醫學的一個主攻方向。
精確編輯植物基因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這是2014年十大突破技術之一)為改造農作物提供了精確方法,可以使它們提高產量、更有效地抵御干旱和疾病。過去一年的研究表明,這樣編輯過的植物沒有外源 DNA的蹤跡。中國已經用它來創建抗真菌的小麥以及提高水稻產量。 CRISPR 作物是否將受轉基因作物同樣的法規監管目前還并不明確。
語音接口
中國是發展語音接口的理想市場,因為使用微型觸摸屏來進行漢字輸入十分麻煩。不過,隨著百度在語音技術方面的不斷進步,語音接口變得更為實用和有效,人們可以更為便利的與身邊的設備進行互動。百度的深度語音識別系統(Deep Speech 2)包含了一個非常大的、“深”的神經網絡,它引入了數以百萬計的轉錄語音。有時它在識別漢語語音片段方面,要比人為識別更加準確。
可回收火箭
火箭通常會在其首航的過程中損毀。但是如今,人們可以令火箭垂直著陸,并且在重新添加燃料之后,開啟另一個新航程,這為人類航天事業創造了新紀元。藍源公司(Blue Origin)以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均已實現了這種火箭著陸方式。可以預見,未來的航天飛行將比過去40年阿波羅時代所帶來的影響有趣的多。
知識分享型機器人
泰勒斯正在進行一項研究,目的是使世界各地的研究型機器人學習如何發現和處理簡單的物品,并將數據上傳至云端,并允許其他機器人分析和使用這些信息。她們已經收集了大約200個物品的數據,并且已經開始共享這些數據。她希望能建立一個信息庫,讓機器人能夠很容易地獲取它們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DNA應用商店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甜食基因”(sweet tooth gene),有人偏愛甜食就與這種基因有關。Illumina與Helix正在籌建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測序中心,計劃在今年或明年推出DNA應用商店。
SolarCity的超級工廠
SolarCity的電池板采用了一種新型材料組合,通過簡化的、低成本的制造工藝生產出了轉換效率為22%的太陽能電池板。SolarCity在水牛河(Buffalo River)附近的工業園區內,正在籌建北美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預計將于明年全面投入生產。該工廠的產能為每天10,000個太陽能電池板,或者每年可以實現太陽能發電一千兆瓦。該公司稱,SolarCity只需要少于常規設備三分之一的電池板,便可以產生與之相等的電量。
Slack通信軟件
名為Slack的辦公室內部通訊系統,經常被描述為世界上有史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工作場所軟件。自2013年推出以來,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每日用戶數就已經超過了200萬。市場上也存在其他一些類似于Slack的“Facebook版辦公軟件套件”,但卻未能取得如Slack般的用戶熱情。
特斯拉自動駕駛儀
特斯拉采用增量方法,它的客戶都是其廣泛的測試參與者。這與那些組建小型測試車隊來收集數據,從而希望有一天能夠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谷歌及其它公司大不相同。真正自動化所需的硬件已準備就緒,馬斯克表示,全自動駕駛汽車在兩年內具備技術上的可行性—— 即使在法律上不被認可。
空中取電
開發此項技術的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已證明微弱的無線電信號確實能滿足一個互聯網裝置的電能需求。其中一項技術,名為無源Wi-Fi(passiveWi-Fi),正由一家衍生公司JeevaWireless商業化。無源Wi-Fi通過后向散射Wi-Fi信號,讓無電池裝置與傳統設備(如電腦和智能手機等)連接。無源Wi-Fi的功耗只是當前Wi-Fi芯片組的萬分之一,是一些采用藍牙LE和ZigBee通信標準的小型連接設備功耗的千分之一,覆蓋范圍更遠。小型無源Wi-Fi設備制造成本極為低廉,可能不到1美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