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拆屋效應
-
來 源
《無聲的中國》
-
提出者
魯迅
-
時 間
1927年
目錄 | 1典型案例 2心理實驗 3成因分析 | 4效應釋義 5談判應用 6教學應用 | 7心理作用 |
---|
典型案例
拆屋效應
這一現象與“登門檻效應“似乎有點異曲同工,這一效應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就有這樣的例子:學校的一名學生犯了錯誤后離家出走,把班主任急壞了,沒過了幾天學生安全地回來后,班主任反倒不再過多地去追究這名學生之前所犯的錯誤了。實際上在這里,離家出走就相當于“拆屋”,是班主任沒辦法接受,也是不希望再發生的一種結果,學生之前犯的錯誤就相當于“開天窗”,雖然原來難以接受,但相對于離家出走就顯得可以接受,實際上這就是拆屋效應,只不過好像學生用得比老師要好。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心理實驗
拆屋效應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成因分析
拆屋效應的產生可能由于:在面臨不希望發生的事,同時有兩種心理機制啟動,一是設法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二是開始調整內在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在調整進入平衡狀態時,出現的一個新的選擇與內在平衡狀態相近時,就很容易被內化接納。
這種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然后再不斷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拆屋效應對批評的啟示是:我們必須注意掌握批評的分寸.使批評能被學生所接受。要在批評中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希望.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按照教師的指導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批評學生過頻或過重,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讓學生喪失了自信,進而破罐子破摔。那么學生犯了錯誤時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正錯誤,而是如何逃避懲罰,如有的學生采取了離家出走等極端的應對方式。因此,我們在批評時要恰到好處,讓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標。
效應釋義
拆屋效應
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拿兩種情況做一下對比,第一種是先提出一個不合理要求,再提出一個相對較小的要求,第二種是直接提出這個較小的要求,比較哪種情況下的要求更易被接受。實驗結果表明,在前一種情況下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而直接提出要求反而不容易被接受。通常人們不太愿意兩次連續地拒絕同一個人,當你對第一個無理要求拒絕后,你會對被拒絕的人有一種歉疚,所以當他馬上提出一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你會盡量地滿足他,而不太愿意連續兩次擺出拒絕的姿態,畢竟我們并不想因為自己的行為而讓人覺得我們想拒絕這個人。
談判應用
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也是在談判中常用的和有效的技巧,有時候需要在談判一開始就拋出一個看似無理而令對方難以接受的條件,但這卻并不意味著我們不想繼續談判下去,而只代表著一種談判的策略罷了。這是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它能讓你在談判一開始就占據著比較主動的地位,但記住這只是“拆屋”,如果想讓談判真正有所進展,不要忘記“開天窗”。所以,如果你的一個要求別人很難接受時,在此前你不妨試試提出個他更不可能接受的要求,或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獲。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愿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教學應用
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鑒。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達到。“拆屋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 根據“拆屋效應”,教師所制定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素質、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 ,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坎”,我們的教育前景就寬闊得多了。
比如,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從找準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據自身問題制訂一個時間段(一周、半月或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如養成“不隨意發脾氣”、“抓緊時間做事”、“傾聽別人說話”、“不隨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會神聽課”、“做題仔細認真”等等。長此以往,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便會功到自然成。還有,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鐵不成鋼”,而要富有愛心和欣賞心,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和發展潛力,對他們作出積極的、鼓勵性評價,哪怕是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滿意的微笑,一次真誠的祝福,都可能換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看到自身發展的希望,從而積極健康成長。再有,課堂提問時,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設計問題,一步步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
心理作用
有心理需要,就會有心理效應的產生及其社會能量的釋放。美國那位偽化學家展示“新物質”的實驗及“帶功者”的表演從正反兩方面告誡我們:必須正確引導人們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效應,使之充分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同時及時糾正其負面影響,避免出現失誤和偏差。向全社會普及心理學、精神病理學知識,既是心理學家、精神病理學家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全社會各界的責任。通常人們不太愿意兩次連續地拒絕同一個人,當你對第一個無理要求拒絕后,你會對被拒絕的人有一種歉疚,所以當他馬上提出一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你會盡量地滿足他,而不太愿意連續兩次擺出拒絕的姿態,畢竟我們并不想因為自己的行為而讓人覺得我們想拒絕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