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戰與案例

電腦通訊 9547 676 2016-10-25

《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戰與案例》由Suzanne Ginsburg編著,師蓉、樊旺斌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于2011年6月出版。該書主要介紹了如何深入了解用戶,如何將用戶需求轉換為設計方案,以及如何通過可用性測試來評估設計的優劣。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戰與案例

  • 定價

    79.00元

  • 作者

    Suzanne Ginsburg

  •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

  • 出版日期

    2011-6

  • ISBN

    9787111339090

  • 原作名

    Designing the iPhone User Experience: A User-Centered Approach to Sketching and Prototyping iPhone Apps

  • 譯者

    師蓉,樊旺斌

目錄
1編輯推薦
2作者簡介
3目錄
4序言
5文摘

編輯推薦

《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踐與案例》:探討iphone應用UE設計案例豐富、分析透徹、全彩印刷。

《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踐與案例》包括13個案例分析——記錄了知名iphone設計師和開發人員的實踐過程。這些案例為了解IPhone應用背后的設計過程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些案例介紹了設計團隊打造完美iPhone應用的幕后花絮。

不論是從SDK剛發布時就開始iPhone開發,還是剛剛從iPad的應用開始開發,《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踐與案例》都是學習在iPhone和iPad上創建極佳用戶體驗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金斯伯格(Suzanne Ginsburg) 譯者:師蓉 樊旺斌

金斯伯格(Suzanne Ginsburg),圣弗朗西斯科市Ginsburg Design公司的總裁和創始人,她在用戶體驗方面擁有14年的從業經驗,她所服務過的公司既有iPhone應用方面的創業公司,也有像Yahoo!、Expedia和Autodesk這樣的大型企業。她著名的Web、桌面軟件、iPhone和iPad等平臺用戶體驗專家。她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的用戶界面設計碩士學位。

目錄

全方位敏捷用戶體驗

前言

致謝

作者簡介

第一部分 iPhone應用和設備概述

第1章 iPhone應用軟件概述

實用型應用

效率型應用

沉浸式應用

應用風格的選擇

小結

第2章 iPhone硬件概述

盤點iPhone和iPodTouch的功能

多點觸控顯示器

光線感應器、距離感應器和方向感應器

位置信息和指南針功能

藍牙功能

拍照和視頻功能

麥克風和揚聲器

小結

第二部分 定義iPhone應用

第3章 用戶研究簡介

有關用戶研究的常見問題

影隨用戶并訪談

記錄用戶訪談

日記分析法

研究方法的選擇

規劃你的用戶研究工作

招募用戶

實施訪談

相關研究活動

小結

第4章 用戶研究結果分析

共享資料

分析筆記

記錄分析結果和創意

匯報成果

創建設計工具

編撰產品定義文檔

小結

案例分析1:風力發電-Windspire

案例分析2:食蟻獸在移動-Aardvark Mobile

第5章 競品評估好處

應用應具備的內容方法

選擇方法

對產品定義的影響

小結

第三部分 開發應用概念

第6章 探索應用的概念

創建適于進行設計創作的環境

有效的頭腦風暴

為你的概念勾勒草圖

常見問題

小結

案例分析3:美食報道-Foodspotting

案例分析4:不是觀光客-NotFor Tourists

案例分析5:MUSE

第7章 制作應用概念的原型

為什么使用原型

常見問題

原型方法

小結

案例分析6:在Dan4公司制作原型

案例分析7:WhatsShakin

第8章 對應用概念進行可用性測試

什么是可用性測試

為什么要進行可用性測試

背景信息的作用

可用性測試方法

可用性測試的時間表

制定測試計劃

招募用戶

起草測試指南

預測試

引導可用性測試

對可用性測試進行分析

報告可用性測試結果

可用性“游擊”測試

beta測試

方法的選擇

小結

案例分析8:REALTOR.com

第四部分 優化iPhone應用

第9章 用戶界面設計

用戶界面最佳實踐

用戶界面常見問題解答

后臺的UI檢查表

小結

案例分析9:Sonos

案例分析10:航班管理-FlightTrack

第10章 視覺設計

視覺設計的重要性

視覺設計應在何時開始

視覺結構

顏色

字體

圖標和其他圖片

小結

案例分析11:《今日美國》——USATODAY

案例分析12:Voices

案例分析13:萬能單位轉換器-Convertbot

第11章 品牌和廣告

什么是品牌

品牌的傳達

移動廣告的形式

小結

第12章 可達性和本地化

可達性

國際化和本地化

小結

展望未來

手持的形式會有所改變

移動支付將會普及

衛生保健的監控和報告將會有所提升

環境監測將會促進科學方面的發現

隱私問題將變得非常突出

小結

序言

全方位敏捷用戶體驗

作為譯者,按圖書原貌將作者意圖轉述到位即是對圖書最有力的推介。既然圖書出版難逃一“序”,我就借此寫些關于用戶體驗的碎碎念,對《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戰與案例》內容感興趣的讀者請直接繞行至“前言”部分了解作者對本書的介紹。

我認為,用戶體驗的未來是兩大關鍵詞:全方位、敏捷。就像很多“文化人”愛“孔子曰”一樣,我在闡述自己觀點時也愛點明出處。倒不是為了尋找“羊角錘”,只是為了使聽者能更好地理解我的觀點,讓我的表述更到位。如能顯得更“有文化”,則純屬巧合,無意為之。多謝某博士愛稱我為“書呆子”,如若各位能聽出“呆子”引“書”時的觀點,那就“非常之OK了”(引自某博士語)。

“全方位”一詞借自IBM介紹UCD的PPT中“Total User Experience”。當時看到IBM介紹的內容時感覺“也不過如此嘛”。那么,在已有的產品研發流程中,需要再做哪些用戶體驗工作呢?很多人從學校學到的對策是“用戶研究”和“可用性測試”。用戶研究費時、可用性測試燒錢,企業老板怎能同意?國內許多先知先覺的企業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嘗試著將用戶研究之類的工作委托給科研院校來完成。結果,高校的科研經費有來源了,學術論文也一篇篇發表了。只可惜,蘋果手機一出,企業還是傻眼了,也顧不上學術成果轉化產品了,選擇最省時、省錢的方法—直接山寨蘋果:各種各樣的“瘋(Phone)”。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找iPhone出世之前(以及之后)關于“移動終端”的研究是如何如火如荼進行的。

“借來的火種,點不亮自己的心燈。”山寨地模仿蘋果手機很難讓企業有所創新;同樣,緊隨喬布斯腳步和東施效顰般學舌IBM的“Total User Experience”也不會讓我對用戶體驗有深刻的認識。隨著從業實踐的豐富,我也在對“用戶體驗”這個舶來品進行著不間斷的、土鱉般的審視:“用戶體驗”工作的開展過程為何“體驗”如此糟糕?可用性方法本身為何如此不著調、不可用?現在,國內的企業都在很流行地招聘著“用戶體驗設計師”,這種全民用戶體驗的氛圍很好、很強大!但看看崗位要求你就會傻眼:熟悉UCD理論、精通N多設計軟件、有深厚統計學基礎且能熟練使用SPSS軟件……這么全面的人才,恐怕史上罕見呀。估計喬布斯也很難在UCD理論、設計軟件和統計學這3科上都及格。無創意地山寨模仿不可行,“高屋建瓴”地從UCD理論和統計學入手也難見效,你說我該如何是好啊!

iPod很成功,許多時候人們都會點評它的設計是如何簡潔,但是往往會忽略與iPod相關的整體體驗策略:iPod只用來聽音樂—越簡單約好,iTunes軟件只用來管理音樂—越強大越好;iTunes Music Store則提供音樂—內容豐富(且非盜版);用iTunes軟件從iTunes Music Store上下載音樂再拷貝到iPod中聽,每個階段都很爽。現在iPhone來了,甚至關于iPhone應用設計的書籍也出來了(例如本書),這將如何解讀?iPhone iTunes App Store。很快,iPad又來了,如何解讀?且慢!不再簡單是iPx iTunes xStore組合了,而是“組團忽悠”來了。聽音樂有iPod,iPod可以上網通信了就是iPhone,iPhone不上網了就是iTouch,iTouch屏幕變大了就是iPad,iPad不僅娛樂還可以辦公就變成iMac了,iMac可以移動就是MacBook了,再回到起點:通過音樂開始社交了,這就是蘋果的PING了。

現在,我基本不會慫恿別人“用戶研究”、“可用性測試”。沒有系統化的思考,就很難提供全方位體驗。無目的、無體系地研究用戶和測試用戶,不但費時、費錢、費力,更不會有任何價值的研究成果(我是指能轉換為產品設計依據的結論,而非可評職稱的論文),即使統計的數字再精確也無濟于事。這就是我想強調的用戶體驗的關鍵詞之一:全方位。

2001年《敏捷宣言》誕生,等到國內刮起“敏捷”風時,基本上是2004、2005年了。這兩年也正是“用戶體驗”在國內開始流行的兩年。遺憾的是,這兩股風雖然在時間、地點上相遇了,但在用戶中沒有相遇。關注敏捷和關注用戶體驗的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兩撥人。雖然關注軟件工程的人早已擺脫了臭名昭著的“瀑布式”開發,但強大而完備的“RUP”也令人生畏,不好掌握—小步快跑的“敏捷”很快得到了軟件工程人士的青睞。言必稱“用戶體驗”的人往往是不識軟件工程全貌但又跟信息產品打交道非常密切的人:通常是軟件界面設計師、Web界面設計師(也許還有少許可用性測試人員)。這些用戶體驗的發燒友們開始為自己的職業/行業爭取話語權了,倡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傾聽用戶的心聲、展開用戶研究等。然而,由于缺乏對產品研發過程全貌的認識,用戶研究的結果很難有針對性地體現在實際的產品設計中,而界面設計師們也不知道應該研究些用戶的什么信息。這樣,可用性方法本身不可用,用戶體驗工作本身的體驗就很糟糕—這就成了用戶體驗業界最大的尷尬!

想必,《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戰與案例》的讀者以“用戶體驗”專業人士居多,所以還是在此引述一下我很推崇的《敏捷宣言》,與各位共勉:

人以及“人與人的互動”勝于過程和工具;

可運行的軟件勝于面面俱到的文檔;

客戶合作勝于合同談判;

響應變化勝于遵循計劃。

剛才繞行的同學們,請調頭回來吧:談點和本書相關的。《iPhone應用用戶體驗設計實戰與案例》講的是iPhone應用設計,即前面提到的App Store中的手機軟件的設計。既然是放在軟件商店中的,那么相互競爭也必將是慘烈的;既然iPhone應用軟件是蘋果整體體驗戰略的一部分,那么就要注意與其戰略定位保持一致。基于iOS的開發并無技術難度,遵循“iPhone用戶界面指南”進行界面設計也并非難事,要想在競爭中取勝,最重要的就是要時刻緊盯用戶的需求變化,并及時以iPhone應用軟件力所能及的方式予以滿足。用戶體驗的下一個流行就是—敏捷!(這在iPhone應用的設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希望以后在網上不僅能看到對麥當勞廁所門把手的圍觀討論,更期待看到對麥當勞整體服務戰略的點評—當然,最好是同一撥人。因為,不會全方位思考,就是妄談用戶體驗。

樊旺斌

2011.3于北京

文摘

現在,我基本不會慫恿別人“用戶研究”、“可用性測試”。沒有系統化的思考,就很難提供全方位體驗。無目的、無體系地研究用戶和測試用戶,不但費時、費錢、費力,更不會有任何價值的研究成果(我是指能轉換為產品設計依據的結論,而非可評職稱的論文),即使統計的數字再精確也無濟于事。這就是我想強調的用戶體驗的關鍵詞之一:全方位。

2001年《敏捷宣言》誕生,等到國內刮起“敏捷”風時,基本上是2004、2005年了。這兩年也正是“用戶體驗”在國內開始流行的兩年。遺憾的是,這兩股風雖然在時間、地點上相遇了,但在用戶中沒有相遇。關注敏捷和關注用戶體驗的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兩撥人。雖然關注軟件工程的人早已擺脫了臭名昭著的“瀑布式”開發,但強大而完備的“RUP”也令人生畏,不好掌握-小步快跑的“敏捷”很快得到了軟件工程人士的青睞。言必稱“用戶體驗”的人往往是不識軟件工程全貌但又跟信息產品打交道非常密切的人:通常是軟件界面設計師、Web界面設計師(也許還有少許可用性測試人員)。這些用戶體驗的發燒友們開始為自己的職業/行業爭取話語權了,倡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傾聽用戶的心聲、展開用戶研究等。然而,由于缺乏對產品研發過程全貌的認識,用戶研究的結果很難有針對性地體現在實際的產品設計中,而界面設計師們也不知道應該研究些用戶的什么信息。這樣,可用性方法本身不可用,用戶體驗工作本身的體驗就很糟糕-這就成了用戶體驗業界最大的尷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