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人要有憂患意識。]用現代的流行語言來說,就是要有[危機意識]。
危機通常是指決策者的核心價值觀念受到嚴重威脅或挑戰、有關信息很不充分、事態發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需要迅捷決策等不利情境的匯聚。──美國危機學家羅森塔爾(Uriel Rosenthal)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遲早會出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必會遭到不可測的橫逆。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運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上及實際作為上有所準確,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不要談應變,光是心理受到的衝擊就會讓你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消弭,但卻可把損害降低,為自己打到生路。
伊索寓言裡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隻野豬對著樹幹磨它的獠牙,一隻狐狸見了,問它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沒看到獵人。野豬回答說: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就來不及啦。
這只野豬就是有[危機意識]。
那麼,個人應如何把[危機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呢?
危機意識──失落在自我滿足之中
如果把一隻青蛙扔進沸水中,青蛙會馬上跳出來。但是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入涼水中逐漸加熱,青蛙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跳出的能力,直至被熱水燙死。
身為百姓──缺乏危機意識
人們一直生活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之中,導致公眾普遍缺乏危機意識,甚至認為安全是理所當然的事,危機不可能降臨到自己身上,更沒有必要為危機進行各種準備。
真相:危機離我並不遠
人生不易,七災八難。──危機四伏──珍惜現在。
但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和社會系統的重新整合以及國際環境的不斷演化,我們生活的地球並未因文明的演進而更加太平,相反各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災難性事件仍在我們眼
「天天都有危機感」成為深航人始終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此,他們「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種著田里的」。為了使企業始終充滿朝氣與活力,深航公司採用「道溝」理論,即「為每個員工前面鋪一條路,後面挖一條溝」,或者說「前面放一塊金錠,後面放一隻老虎」,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惟一選擇是義無反顧地往前衝。競爭上崗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是全體員工身後的一條「溝」。每年一次考評,管理層員工如果不稱職或連續兩年基本稱職則會被淘汰,對素質跟不上但暫不淘汰的員工實行下崗,待崗輪訓制度每年強制淘汰率為5%,真正實現了「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機構能設能撤」的動態模式。正因為如此,一家看似不大的國內航空公司,卻擁有全國民航1/50的飛機,取得了民航市場1/5的利潤,讓同行和專家羨慕不已。這就是作為一種企業文化在主動地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它讓員工明白昨天的輝煌不是今天的輝煌,更不是明天的輝煌。&前上演,遠的如紐約「9·11」襲擊,近的如發生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的恐怖襲擊。
危機意識讓人成熟──一日一生
人有旦夕禍福,如果有意外的變化,我的日子將怎麼過?要如何解決困難?
世上沒有「永久」的事,萬一失業了,怎麼辦?
人心會變,萬一最信賴的人,包括朋友、夥伴變心了,怎麼辦?
萬一健康有了問題,怎麼辦?
危機意識讓人保持活力
「鯰魚效應」的說法。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的。因此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許多努力,絕大部分的魚還是在途中因窒息而死。然而總有一條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原來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裡放入一條吃魚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便四處游動。而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便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可見,沙丁魚是受了外界的刺激和壓力才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食草動物得了心臟病。
危機意識激發創造力,讓人考慮解決辦法。
眾所周知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島國,彈丸之地,資源匱乏,面臨著生存的挑戰。然而正是這樣的自然條件下,使得國家有了一種深深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取得了巨大經濟成就,成為今天世界為之矚目的國家。
當然員工危機意識的培養強化還有一些具體途徑,如普及危機管理(包括職業、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讓員工清楚生產、生活中處處都有陷阱、危機,清楚「轉危為安」、「未雨綢繆」的方法及智慧;結合唯物史觀和方法論的學習,讓員工辯證的看待「危機」,明確不斷學習是前行的動力源泉;加強危機處理的案例分析,提升員工文化等綜合素質,培養敬業精神。無論哪種方法、什麼途徑,目的只有一個,即通過員工危機意識培養的強化使員工切身感受企業發展與自己的關聯性,使員工的危機意識成為自覺行為,使員工具有能正確認識自己、能辨識危機並能獨立處理危機等諸能力。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是必要的,可事物的兩面性又提醒我們在培養員工危機意識時特別要注意:不能過度依賴和誇大危機意識的作用。既然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是一種管理手段,那麼它就有度的要求。當強調危機意識超過了一定的度,事態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因為人都有心理承受力問題,當員工的危機意識超過了一定承受力時,那麼危機意識的性質就發生了質的變化,有可能直接導致人力資源流失危機的產生。人的意識和觀念是有疲勞期的,所謂「熟視無睹」。單純、機械、過度的喊「狼來了」,會造成一旦「狼」真的來了手足無措現象。
總之,有危機並不可怕,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而沒有危機意識更是可怕的。有了危機,辯證的看待、處理危機,才能使企業實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危機是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同樣,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才能防患於未然,企業要想快速發展,就必須從思想上有著根本的轉變。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道出這樣的道理。但危機意識的培養不是教條的,只有辯證地運用,才能使危機意識發揮最大的管理作用。
怎麼樣變危機為動力
難道危機就是這樣的可怕?其實不然,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為什麼說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因為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則足以讓我們理解這樣的道理。清晨在非洲的草原上的羚羊從睡夢中醒來,它就意識到危機存在,意識到新的比賽就要開始,對手仍然是跑的最快的獅子,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在速度上超越對手。另一方面,獅子思想負擔也很重,假如跑不過最慢的羚羊,那麼最終的命運也是一樣,所以說,面對新的一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意識到危機存在,那麼為了生存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跑的快一點!
由此可見,無論是強大的獅子和弱小的羚羊,在物競天擇的自然界中都面臨著生存的危機。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是要戰勝心理的危機,戰勝自己,要求要必須越跑越快。如果意識不到存在著這樣的危機,稍一鬆懈,就會成為別人的戰利品,絕對不會再有重賽的機會。
那麼有了危機,就必須看到危機,想辦法解決危機,這才是企業實現健康性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危機正是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這就好比人一樣,只有戰勝了疾病侵擾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就像非洲草原的羚羊和獅子一樣,只有想辦法跑的更快。企業的發展是以速度制勝,如果失去了速度,那麼企業就會成為別人的目標,這就是「快魚」吃「慢魚」的道理。
那麼企業怎樣才能快?我想跑的快不快的問題,就像人一樣,一方面是自身素質問題,另一方面是思想意識問題。人的身體素質是基本條件,但是思想意識卻是決定條件。決定著成敗的關鍵是人的思想,如果在思想沒有準備的話,那麼就根本別談成功。所以說,企業要想發展快,盡快縮短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差距,那麼就必須從思想上有著根本的轉變。我們的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必須有一種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道出這樣的道理,我們的企業必須在「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挺實」。
總之,任何理論沒有實際的行動支持都是脆弱的,所以既然我們能夠意識到危機,那麼我們就必須以百倍、千倍乃至萬倍的努力去戰勝一切危機。在這裡,筆者引用曾國藩的勵志名言作為本篇的結束語:「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