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疼痛治療指南》是200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玉科,張傳漢。
基本信息
-
ISBN
9787506737807
-
書名
臨床疼痛治療指南
-
頁數
502
-
作者
田玉科,張傳漢
-
出版時間
2008-01-01
-
叢 書 名
中國醫藥臨床醫學專著系列
-
出版社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裝幀
精裝
-
開本
16開
-
類別
臨床醫學
目錄 | 1內容簡介 2作者簡介 | 3目錄 4精彩書摘 |
---|
內容簡介
《臨床疼痛治療指南》內容包括疼痛的診斷技術、治療技術與研究進展,并對臨床常見急、慢性疼痛的治療措施予以重點介紹。
作者簡介
張傳漢,男,湖北武漢市人。1982年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醫學系,1990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00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1年。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學教研室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麻醉學專業學科帶頭人之一。湖北省醫療鑒定專家庫成員。中華醫學會湖北省麻醉學分會常委,武漢市疼痛學會副主委。《中華麻醉學雜志》通訊編委、《臨床麻醉學雜志》編委、《中國醫師進修雜志》編委、《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編委。
長期從事麻醉學和重癥監測治療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擅長于麻醉理論、呼吸管理、重癥監測與腦保護和疼痛治療。培養研究生20多人。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和國家教委等資助課題8項。先后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了學術論文60余篇,主編和參編醫學專著8部。作持完成省部級成果鑒定1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主持完成衛生部和人民衛生出版社系列外科學音像教材片“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制作,并面向全國發行。曾多次榮獲優秀教師、教學標兵和先進工作者稱號。
目錄
第一篇總論
第一章疼痛概述
第二章疼痛的神經解剖學基礎
第三章疼痛受體學的研究進展
第四章疼痛機制研究進展
第五章疼痛基因治療研究進展
第六章疼痛的心理治療進展
第七章疼痛治療的倫理觀
第八章疼痛的規范化管理
第二篇疼痛的診斷技術
第九章疼痛的分類與評估
第十章疼痛的影像學檢查進展
第十一章肌電圖在疼痛診斷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應用誘發電位在疼痛診斷中的意義
第十三章疼痛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第三篇疼痛有治療技術
第十四章藥物治療
第十五章神經阻滯治療
第十六章硬膜外腔注藥治療
第十七章局部痛點治療
第十八章疼痛的康復治療
第十九章微創手術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神經刺激療法的應用
第二十一章神經刺激器在慢性疼痛治療中的應用
第二十二章疼痛的心理治療
第二十三章疼痛的手術治療
第四篇各論
第二十四章頭痛
第二十五章面頜口腔疼痛的治療
第二十六章頸、肩、上肢疼痛的治療
第二十七章腰、背、下肢疼痛的治療
第二十八章胸、腹、會陰、肛門疼痛的治療
第二十九章癌癥疼痛的治療
第三十章術后鎮痛
第三十一章產科鎮痛
第三十二章小兒疼痛的治療
第三十三章慢性疼痛的抑郁
第三十四章復雜疼痛綜合征的治療
附錄疼痛治療醫師應對醫療糾紛之策略
精彩書摘
第一篇總論
第一章疼痛概述
有史以來人類就由于各種原因而感受到了疼痛,同時尋找解除疼痛的方法。但直至近代,由于醫學科學的發展進步,才對疼痛有了逐步深入且全面的認識,使得許多鎮痛藥物和方法得以發現和改進,使疼痛治療不斷取得良好的效果。進入20世紀后,在麻醉學家的參與下,集中基礎和臨床各方面的專家對疼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疼痛治療方面又集中了臨床各科醫師和心理、康復、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人員,開設了疼痛咨詢和診治的門診或病室(painclinic),進一步促進了疼痛的研究和治療工作的發展。然而,什么才是醫學上所定義的疼痛?它又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節疼痛的概念及特征
基于生理解剖學的實驗研究,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才逐漸深化,從而提出了比較科學的概念。l939年Dollanbach和1952年Wolff認為疼痛不僅是感知覺的,而且是一種不愉快的復雜的情感狀態。l969年Soulaimc在巴黎召開的疼痛會議上強調,疼痛不是一般簡單的感覺,而是一種能增加內外感受信息的情感反應。1970年Wilson明確主張疼痛包括情緒和感受兩種成分。1979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mationalAssociationforStudyofPain,IASP)對疼痛的定義是:“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的感受,伴隨現有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疼痛經常是主觀的,每個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過損傷的經歷學會了表達疼痛的確切詞匯。無疑這是身體局部狀態或整體的感覺,而且也總是令人不愉快的一種情緒上的感受。”國際疼痛研究協會1986年所提出的疼痛定義為:疼痛是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感經歷。1994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將其重新定義為:“疼痛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的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主觀感覺和情感體驗”。更新后的概念似乎更強調了疼痛的主觀性。
痛覺包含感覺和情感兩種成分。“感覺成分”具有其他感覺的共性: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激活所需的適宜刺激、感受器的定位分布和對刺激強度的鑒別等;痛覺的“情感成分”與逃避反應密切相關,其變異性極大,因人、因時、因地不同很易受過去經歷與體驗的影響。痛閾和耐痛閾是區分感覺成分和情感成分的指標。閾值是感覺系統對刺激反應的一個特性,痛閾是對痛覺刺激的最小感知。不同個體或同一個體的不同時間,痛閾有高度的可重復性,是相對穩定的。耐痛閾是指忍耐疼痛的最大程度或指對疼痛的躲避閾值,它有很大的變異性。痛閾(痛覺感覺成分)完全相同的人,耐痛閾(情感成分)有明顯的不同,與性格和環境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對疼痛的認識存在不同的看法,這說明疼痛是個復雜的病理生理狀態。認識上的分歧可能產生于對疼痛的不同理解,例如如何區分它的一般概念和特殊內容,區分生理痛和病理痛,區分病理痛中器質性和心因性(精神心理)因素,區分疼痛的感受成分和反應成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