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寶都會有鵝口瘡,這是新生兒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口腔炎癥,媽媽不需要過多的擔心,這篇文章將會分享一些廣州月嫂護理寶寶鵝口瘡的一些常用經驗,讓新媽媽學會如何預防寶寶鵝口瘡?;以及如果寶寶已經有鵝口瘡該怎么護理?;以及如何預防后期的復發。
一、嬰兒鵝口瘡怎么治療
1、用2%蘇打水溶液少許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簽蘸1%龍膽紫涂在口腔中,每天l一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萬單位)溶于10毫升冷開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鵝口瘡即可好轉或痊愈,如仍未見好轉,就應到醫院兒科診治。
局部用藥
●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可用制霉菌素加魚肝油涂擦嬰幼兒口腔,或制霉菌素藥片,每片用10毫升溫開水化開,切忌用涼水或開水。用藥期間至少7天,或白色斑塊消失后,還應堅持再用藥1周~2周,以防復發。
●可使用2%~4%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洗滌患兒的口腔,使口腔成為堿性環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一般情況下,連續使用2~3天病變即可消失,但仍需繼續用藥數日,以防復發。同時母親也應用小蘇打液清洗乳頭,以免重復感染。停用抗生素如果病兒有長期服用抗生素的歷史,應盡快停用抗生素,這樣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以抑制霉菌生長。注意飲食鼓勵寶寶多飲水,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蛋羹、麥片、面片等;寶寶因為疼痛不愿吃東西、不肯吸吮,這時應耐心用小匙慢慢喂奶,以保證營養;避免攝入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
二、嬰兒鵝口瘡的癥狀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任何年齡都可發,但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此病初起時,口腔粘膜充血和發紅,有大量散在的似白雪樣、針尖大小的柔軟小斑點,不久即可相互融合為白色斑片,像奶凝塊一樣,可鋪滿整個口腔粘膜;
●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并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癥。
三、嬰兒鵝口瘡的原因
鵝口瘡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霉菌所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事實上,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膚、陰道中均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但是否發病主要取決于機體的適應性和抵抗力,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
●母親陰道有霉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喂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霉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霉菌乘虛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四、嬰兒鵝口瘡的護理
一旦寶寶得了鵝口瘡也不用驚慌,一般在家中就可做好護理治療。
(1)注意病兒口腔的清潔,指導喂服,加強個人衛生。喂乳前后用溫水將乳頭沖洗干凈,喂乳后再給嬰兒喂服少量溫開水。用不1∶3銀花甘草液等擦洗口腔,每日3次-4次,局部潰破可外涂適量冰硼散或1%龍膽紫。
(2)觀察病兒口腔粘膜及舌面白屑的增減及吮乳情況。若見病兒煩躁、口臭、流涎、便秘,吮浮時啼哭,吞咽、呼吸困難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處理。發熱者,定時測量體溫,給予物理降溫,喂服淡鹽水或溫開水。口臭便秘者,在醫生指導下用大黃粉1克,開水泡后喂服。中藥湯劑宜采用少量多次溫服。瘡面用綠袍散化水以棉簽液擦口,再用冰硼散加麻油調敷涂口腔患處,每日3次-5次。
(3)乳母飲食清淡,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品。一次喂乳不宜過飽,便秘者可喂服青菜湯。小兒奶瓶、奶頭、餐具應經常清潔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