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范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預防接種的目的是控制針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最終消除或消滅所針對的傳染病。但要達到上述目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爸爸媽媽要詳細了解接種疫苗的特點和因素,才能讓寶寶健康的生長。
一、什么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范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
一、異常反應
這個定義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1病例的發生與預防接種存在合理的時間關聯性,即必須是在預防接種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后發生;
2受種者機體發生一定的組織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損害;
3病例在就診時接診醫生懷疑病例的發生與預防接種有關。
二、不屬于異常反應編輯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種后一般反應;
(二)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三)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四)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偶合發病;
(五)受種者有疫苗說明書規定的接種禁忌,在接種前受種者或者其監護人未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后受種者原有疾病急性復發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心因性反應。
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處理方案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接種單位及其醫療衛生人員發現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或者接到相關報告的,應當依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及時處理,并立即報告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接到報告的衛生主管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立即組織調查處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在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及其處理的情況,分別逐級上報至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爭議發生后,接種單位或者受種方可以請求接種單位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處理。
因預防接種導致受種者死亡、嚴重殘疾或者群體性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接種單位或者受種方請求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處理的,接到處理請求的衛生主管部門應當采取必要的應急處置措施,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并移送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處理。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鑒定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因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造成受種者死亡、嚴重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的,應當給予一次性補償。
因接種第一類疫苗引起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需要對受種者予以補償的,補償費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在預防接種工作經費中安排。因接種第二類疫苗引起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需要對受種者予以補償的,補償費用由相關的疫苗生產企業承擔。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具體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受種者造成損害的,依照藥品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處理;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損害的,依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
三、寶寶從出生需要注射哪些疫苗
寶寶從出生后至12歲,要注射各種這樣的疫苗:
一、一類疫苗
出生24小時內:乙肝疫苗―第一針;卡介苗―初種;
1月齡:乙肝疫苗―第二針;
2月齡:脊髓灰質炎糖丸―第一針;
3月齡:脊髓灰質炎糖丸―第二針;百白破疫苗―第一針;
4月齡:脊髓灰質炎糖丸―第三針;百白破疫苗―第二針;
6月齡:百白破疫苗―第三針;乙肝疫苗―第三針;A群流腦疫苗第一針;
8月齡:麻疹疫苗―第一針;
9月齡:A群流腦疫苗―第二針;
1歲:乙腦疫苗―初種;
1.5至2歲:百白破疫苗―加強;脊髓灰質炎糖丸―部分加強;乙腦疫苗―加強;甲肝疫苗;
3歲:A群流腦疫苗―第三針(也可用A C群流腦疫苗)
4歲:脊髓灰質炎疫苗―加強針;
6歲:麻疹疫苗―加強針;白破二聯疫苗―加強針;乙腦疫苗―第三針;A群流腦疫苗―第四針;
12歲:卡介苗―加強針。
新生兒從出生到18個月齡之內,是接種疫苗的“密集期”,在這期間,家長平均每隔一個月就要帶自己的孩子去相關單位接種一次疫苗。6周歲之前,兒童需要注射的計劃免疫疫苗有24次之多。
二、二類疫苗
A C群流腦疫苗:3周歲注射1針次,6、9周歲各加強一針。
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可替代全細胞百白破疫苗,接種程序同全細胞百白破疫苗。
麻腮風疫苗:1.5-2周歲注射一針,基礎免疫后4年加強1針。
甲肝減毒活疫苗或甲肝滅活疫苗:甲肝減毒活疫苗接種時間是2歲時注射1針,4年后加強1針。滅活疫苗1-16歲接種2針,間隔6個月,16歲以上接種1針。
水痘疫苗:1-12歲接種1針次。
B型流感嗜血桿菌苗:2、4、6月齡各注射一次,12月齡以上接種一針即可。
流行性感冒疫苗:1-3周歲每年注射2針,間隔1個月。3周歲以上每年接種1次即可。
四、預防接種對人體的重要性
一、預防接種的目的:
預防接種的目的是通過接種自動或被動免疫制劑使個體和群體產生自動或被動免疫力,保護個體和人群不受病原因子的感染和發病。預防接種的目的是控制針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最終消除或消滅所針對的傳染病。
但要達到上述目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些因素包括:
1.要有優質高效的疫苗,這是預防接種工作的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
2.科學正確地使用疫苗,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掌握傳染病流行規律及進行疫情和免疫監測,把握疫苗正確使用的時機、對象和地域范圍;熟悉疫苗的性能和貯運條件及使用方法,使疫苗成功地接種到人體,保持人群?接種率和?免疫成功率。
3.嚴格的科學規劃,精心實施,科學管理,使絕大多數地區在群體中持續保持高接種率。對疫苗可預防傳染病,除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外,也起到了切斷傳播途徑和減少傳染源的作用,從而達到控制傳染病的流行直至消滅傳染病的目的。
二、預防接種的意義
人類在同傳染病進行斗爭的歷史進程中,發現免疫預防傳染病的方法。通過接種痘苗,全球于20世紀70年代末消滅了天花,這是人類同傳染病進行斗爭的偉大勝利,是預防醫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預防接種為人類建立的豐功偉績。在消滅天花的啟示下,我國的計劃免疫和全球的擴大免疫規劃活動,正朝著消滅脊髓灰質炎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進而消滅麻疹的目標奮進。
然而還應看到差距和不足,現有疫苗可供預防的傳染病不過25種,約占人類已知傳染病的5%,許多傳染病的預防制劑有待開發。況且現有疫苗的預防效果也有局限性,如對一些蟲媒傳染病和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防制還要靠殺蟲、滅鼠和控制動物傳染源;對于腸道傳染病還要靠改善環境衛生和食品衛生,把住病從口入關;只靠接種疫苗難以有效地控制和消除這些傳染病。
同時還必須看到,即使接種同一種疫苗,由于個體的免疫功能有差異,每個人產生的免疫效果不盡相同;即使有同樣的免疫水平,由于個人的衛生觀念不盡相同,所受感染微生物的程度有差異,預防效果也不會相同。
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和任何情況下都應強調衛生保健意識,提高人民的文明衛生素質,始終把個人衛生、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和預防接種工作全面重視起來,才能收到衛生保健、防病滅病的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