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也稱通臂拳,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白猿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由於各流派內容、風格的不同,通背拳就其名稱而言,「背」字有手臂的「臂」字,脊背的「背」字,也有用戰備的「備」字。
遼寧省流行的通背拳,基本上都沿用脊背的「背」字。通背拳的流派較多,主要有:白猿通背、五行同背(即祁氏通背)、活葉通背、劈掛通背、太極通背(即洪洞通背)、五猴通背等。其中東三省以五行通背拳流行最廣。
關於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是很牽強。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傳,亦稱「老祁派」。祁傳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為「六合通背」,後世也稱此派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兩翼通臂」流傳於河北、天津一帶。兩者的技法、勁力、內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飛通備劈掛拳。由於此兩拳派的勁力、身法受劈掛拳影響較深,故有人將劈掛拳列為通背的一支,其實,劈掛拳應屬另一系的拳種。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點。五行通背拳傳說由清末一韓姓道士所傳,分金門、木門、水門、火門、土門五個階段逐步練習,土門是最高階段。
明末著名學者黃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誌銘》的六路歌訣中即有「佑神通臂為最高」的說法。其子黃百家為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學箕初稿。王征南先生傳》一文中,進一步為六路註釋:「通臂,長拳也」,說明此拳遠在明代就已有流傳。
三十年代(1938年)日本人武田熙曾著有《通背拳法》一書,言稱「通背門拳術又叫白猿門,通背猿門,行門」;「通背門為戰國時,白猿者,所傳,至今已有兩千餘年」。山西洪洞縣太極通背,則源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
遼寧省流行的五行通背拳,據拳譜記載,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浙江人(亦有人認為是河南或山西人)祁信,因事避難,寄居於河北省固安縣琉璃河尹府中,餬口謀生。一日尹、杜二家為爭口岸之權,爭執不休,直至拳棒相助,雙方愈戰愈烈。祁信為助尹方,手持長桿參戰,即有數人圍攻,祁舞動長桿,點到者便倒,器械碰上便脫手,真是「兵器滿天飛,傷者無其數!」使尹方大獲全勝。自此祁信威名大振,始有「桿子祁」之稱,並就此立場授拳,廣收弟子,稱「祁家門」。其子祁太昌,學藝數年,武藝高強,與其父弟子交手均獲勝,從此代父收徒傳藝。
此後有老派、少派之分,老祁、少祁之別,老派祁信,動作大劈、大開、大捋、大挑,剛多柔少。
少派以祁太昌為代表,動作細膩,以柔為主,剛柔相濟,變化多樣;摔、拍、穿、劈、鑽五掌、及撲鼠等動作方法更顯柔軟靈活。繼後歷代皆有傳人,到了清末民初,此拳大為昌盛,好手輩出。河北、京津一帶的張策、劉月亭、劉智和遼寧的修劍癡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們不僅繼承了通背拳術,並且不斷充實拳法內容,有所創新和發展,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代表人物,為通背拳的理論和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動作而著稱。伸臂動作要力由背發,通過肩、肘、以達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協調,用力伸展,並非單純地伸臂。其實,這種要求在其他拳術(如劈掛拳、八極拳、形意拳等)也同樣強調,不過在通背拳說來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點是能以較高的姿勢迅速而巧妙地出擊,在練功防技術前要練很多柔軟功。通背拳與一般拳法比較,拳或掌的手形較豐富,通背拳主要有單晃掌、撩陰掌、雙蓋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斬首等;劈掛通備拳主要有勾摟手、摔掌、撩陰掌、點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沖中拳、扣沖中拳、石猴訣拳、猿猴訣拳等。
通背拳的勁力,以「縮小軟綿巧,冷彈脆快硬」十字為主。其套路有「小連環」、「大連環」、「拆拳」、「五馬奔槽」、「六路總手」以及「十二連環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鑽」。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腿法以暗發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頭頂、項領,前空,後實,虛胸,凹肚,探肩,臂長,活腕。拳勢則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絲,腳似鑽。
通背拳的器械內容,以及祁氏所傳的棍、單刀、雙刀、槍、劍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背拳」、「兩翼通臂」則以子龍大槍、青萍劍、苗刀傳世,並兼習風摩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
通臂拳基本技法
通臂拳基本技法包括:前空後豐,探肩長臂;屈身蓄護,放長擊遠;催探抖彈,脆 快似鞭;圓徑相依,以短衛長。
前空後豐,探肩長臂,是通臂拳靜姿的基本技法。
「前空」,指身體的前半部虛胸(涵胸)、凹肚(收腹),形成空暢的。
「後豐」,指身體的後半部拔背、立腰、斂臀,使背脊有繃,豐滿的形態。
「探肩長臂」,指上肢各節隨手的領勁向進攻方 向抻夠,形成肩向前探、臂牽長的形態。
屈身蓄護,放長擊遠,是通臂拳肢體屈伸和勁力蓄髮與攻防擊技配合的基本技法。
「屈,知蓄護」,指肢軀屈曲回縮時,要有意識地吸氣、放鬆肌肉或拉長肌肉的初
長度,來配合蓄氯、蓄勁、蓄勢。同時要以軀肢屈曲回縮,發揮防護自身的功用。一般以屈曲肘、腕、指護上盤,以屈曲胸、脊、腰護正中,以屈曲兩肩
臂護兩 側,以屈曲胯膝護下盤。此即所謂「五護八斷」。
「入長擊遠」,楂舒伸肢軀,抻長兩臂,在 外形上加長兩手攻擊距離的「放長擊遠」,以及內氣、內勁隨身勢舒伸引導而外發的「放長擊遠」。
外形的「放長擊遠」,是以腰為軸,通過涵胸、拔背,鬆開肩、肘、腕關節,經過肩背
通透而遠臂腰通透。這種腰臂通透既鬆開關節,工了由腰至手的正常長度,又較以戶為軸的揮臂擊劈加長了力臂。內氣內勁的「放長擊遠」,是丹田內氣與腰脊發出的內力,隨腰臂通透流
經指端,發放至比列擊目標略遠的地方。例如,以手攻擊對方的胸部,我的內氣、內勁應擊透其胸廓,直達其背部。
在通臂拳運動中,「屈身蓄護」與「放長擊遠」交替運用,動作表現出大開大合的特色。
催探抖彈,脆快似鞭,是通臂拳運動的基本技法。該拳喻人體為鞭,以催、探、抖、彈四勁完成動作,就能獲得似揮鞭般產生的脆快勁(亦稱「鞭勁」)。詳細來說,喻人體腰以下
為鞭桿,喻腳為桿把,喻腰脊為桿頭,喻背、肩、臂為鞭繩,喻手為鞭梢。
揮「鞭」時,兩 腳(桿把)蹬地催勁上傳,以腰脊(桿頭)發 力上送,催促腰、背、肩依次向進攻方向探
伸,催勁穿臂(鞭繩)至腕,通過抖腕使勁傳至手(鞭梢),爆發出一彈即松的脆快勁。這一勁法特點,使通臂拳的動作顯得柔韌綿長、柔中藏剛。
圓徑相依,以短衛長,是通臂拳長短兼用的基本技法。
通臂拳區別於其他拳種的顯著特點是放
長軀肢,遙劈遠打。遙劈,身易空虛;遠打,手難回護。鑒此,通臂拳注重在長擊中兼使短打,起到以短打救衛空隙、輔佐長擊的作用。
常用的「以短衛長」法,是將揮臂劈拍的立圓動作與沿中直擊的中拳動作交替作用。猶如圓中有徑,圓徑相依。
運動中,由中拳變拍劈,猶如以矩劃圓;由劈拍變中拳,猶如由圓求徑。圓直相形,長短互襯。
通背拳的動作具有鮮明的攻防技擊的特點,通背拳的動作,打法獨特,攻防合理,具有較強的攻防技擊性。對強的搏鬥精神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通背拳的技擊含義不但體現在單操、單練的各種動作操法上,而且在套路的演練中,都具有這一特點。
通背拳具有豐富的技擊理論和攻防技術,這些攻防技術的方法,即可增加練習者的身體素質,又是防身自衛直接運用到實戰中的格鬥技擊本領。是中國武術百花園中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