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在20世紀60年代的新一代革命浪潮底下成為時尚,但它早在20世紀40年代已經發明,這套如內衣般分為上下二截的泳裝,由一位法籍設計師路易斯·裡爾德設計,由於該時期剛於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進行全球首次原子彈試爆,故此這件如核爆般劃時代的泳服亦以此為名。
在比基尼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的第18天,路易斯·裡爾德於1946年7月18日在巴黎推出了一款由三塊布和四條帶子組成的泳裝,這種世界上遮掩身體面積最小的泳衣,通過胸罩護住乳房,背部除繩帶外幾乎全裸露,三角褲衩的胯部盡量上提,最大幅度地露出了臀、腿、胯部。它形式簡便、小巧玲瓏,僅用了不足30英吋布料,揉成一團可裝入一個火柴盒中。到那時為止,泳裝還是保守的,遮蓋著身體的大部分。而裡爾德的設計則裸露上腹部的大部分。該泳裝選用的是印有報紙內容板塊的面料,表明精明的設計者暗示著他的大膽設計將會在世界報紙上佔有大量版面。
當一位名叫米查爾·伯娜蒂妮的脫衣舞女在一家游泳池邊,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勇氣十足地穿上比基尼時,令雲集而來的記者們嘩然。這種泳裝面世令世界震驚的程度不亞於那一顆原子彈爆炸。別出心裁的裡爾德不失時機地利用比基尼島爆炸原子彈的影響,果斷命名這種兩片三點式泳衣為「比基尼」,增加了新泳裝的時代色彩,從而大發橫財。這套「服裝」當時只在歐洲盛行,直至15年後才西傳至美國。其中最經典的一款比基尼算是20世紀50年代法國女影星碧姬·芭鐸曾於大銀幕穿的無肩帶圓點圖案比基尼泳裝,時至今日,仍然被不少時裝品牌放上天橋演變成新時尚。
比基尼的文化熱潮
比基尼熱一蔓延開,就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著整個世界的大眾文化和道德觀念。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的海灘便成為人人鍾情和嚮往的地方,因為那裡不僅僅有陽光、沙灘和迷人的大海,還有比基尼在海邊展示的前所未有的性感,不停在革命的,是我們的身體。
比基尼的著裝形式,通過充分表現人體的優美曲線,流露出熱烈奔放、激情永駐的青春活力,使美國人健康、健美、褐色的軀體成為美的自然流露和象徵。「比基尼告訴我們生活中最美的事是自由」,這種當時流行的時髦語使西方一些國家有了以性感為中心的海灘文化。
隨之而來的是70年代和80年代那些無結構的泳裝。這些泳裝除了下身以外幾乎什麼都沒有遮蓋。不穿上衣游泳及裸泳在國際範圍內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儘管採取這種游泳方式的人仍是少數。
泳服的革命接近成熟,近二三十年的大轉變只有新物料的發明使泳服的功能發揮得更臻完美。
謹慎風格的回歸
在20世紀90年代,泳裝的風格重新趨向「謹慎」,它們覆蓋了較多的身體面積,並重新採用了一些原來的縫合方式和調節體態的方式。
1992年,Cole公司根據「豐胸將回歸」的流行預言,開發出了可充氣的比基尼(TopSecret),這是一種胸罩內藏有微小充氣塞、可使婦女們穿上泳衣也能修整身形的比基尼。1995年,隨著高科技材料進入時裝界,比基尼再次成為眾多國際時裝設計大師們鍾情的設計對象,用高科技素材配上復古款式重現五十年代新華麗形象的比基尼、綴有萊茵石的比基尼、綁帶式比基尼等紛紛面世。比基尼在時裝中的新穎而富於誘惑力,使得半個世紀中時裝設計師們始終鍾情著比基尼這種以服裝對人體身材、用人體對時裝進行妙縫的幻化藝術,不斷創造出新的樣式,如用皮帶代替布料纏繞人體三點的比基尼,莫羅期尼斯(無上裝式)比基尼,迷你比基尼和一種只有三塊極小的布條固定在羞處,被叫做「野蠻」樣式的比基尼。
在比基尼的流行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種三點式泳裝給人們的視覺效果沒有丁點的淫猥,卻產生著一種比裸體更加強烈的性感,因為它從不同角度展示著人體生命旺盛的活力和自然美,而這種活力和自然純情的美正越來越為世人接受和鍾愛。這是比基尼面世半個世紀後,仍能風靡全世界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