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案頭調研
|
案例研究法
|
B
|
不重覆抽樣
|
C
|
抽樣調查
|
重置抽樣
|
抽簽法
|
產品留置測試
|
D
|
多維尺度法
|
定量研究方法
|
定性研究方法
|
典型調查法
|
電話調查
|
多階段抽樣
|
等距抽樣
|
獨立控制配額抽樣
|
等距量表
|
等比量表
|
E
|
二手資料調研
|
二路焦點小組
|
F
|
非概率抽樣
|
分層抽樣
|
分層比例抽樣
|
分層最佳抽樣
|
G
|
觀察法
|
概率抽樣
|
拐點調研
|
滾雪球抽樣
|
H
|
會議調查
|
J
|
焦點訪談法
|
經驗判斷法
|
隨機抽樣
|
家庭日記法
|
經銷商訪談
|
K
|
可行性研究
|
控制實驗法
|
L
|
聯合分析法
|
留置調查
|
垃圾調研法
|
類別量表
|
M
|
面談訪問法
|
盲測
|
描述性調研
|
媒介調查法
|
P
|
PPS
|
判斷抽樣
|
配額抽樣
|
平衡量表法
|
評價量表
|
配對比較量表
|
Q
|
Q分類法
|
R
|
任意抽樣
|
S
|
容量測定法
|
SEM模型
|
深層訪談法
|
雙重抽樣
|
實驗調查法
|
實地調研
|
數值分配量表
|
隨機號碼表法
|
順序量表
|
T
|
投影技法
|
推銷估計法
|
投射研究
|
探索性調研
|
W
|
文獻調查法
|
問卷調查法
|
網路調研
|
文案調查法
|
無準備訪問
|
網上調查
|
X
|
詢問法
|
辛迪加調研
|
行蹤分析
|
相互控制配額抽樣
|
Y
|
郵寄調查
|
因果性調研
|
Z
|
主觀概率法
|
整群抽樣
|
重點調查
|
逐戶尋找法
|
[編輯]
|
定量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什麼是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一般是為了對特定研究對象的總體得出統計結果而進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診斷性和預測性等特點,它並不追求精確的結論,而只是瞭解問題之所在,摸清情況,得出感性認識。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與幾個人面談的小組訪問,要求詳細回答的深度訪問,以及各種投影技術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種數字來表示的。在對這些數字進行處理、分析時,首先要明確這些信息資料是依據何種尺度進行測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將尺度分為四種類型,即名義尺度、順序尺度、間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定量研究的四種測定尺度及特征
名義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用於表現它是否屬於同一個人或物。
順序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的大小,是與研究對象的特定順序相對應的。例如,給社會階層中的上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下下層等分別標為“5、4、3、2、1”或者“3、2.5、2、1.5、1”就屬於這一類。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層的5與表示中上層的4的差距,和表示中上層的4與表示中層的3的差距,並不一定是相等的。5、4、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號,如果記為 100、50、10 也無妨。
間距尺度所使用的數值,不僅表示測定對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還表示它們大小的程度即間隔的大小。不過,這種尺度中的原點可以是任意設定的,但並不意味著該事物的量為“無”。例如,O°C 為絕對溫度 273°K,華氏32°F。
名義尺度和順序尺度的數值不能進行加減乘除,但間距尺度的數值是可以進行加減運算的。然而,由於原點是任意設定的,所以不能進行乘除運算。例如,5℃和 10℃之間的差,可以說與15℃和20℃之間的差是相同的, 都是5°C。但不能說 20℃就是比5℃高4倍的溫度。
比例尺度的意義是絕對的,即它有著含義為“無”量的原點0。長度、重量、時間等都是比例尺度測定的範圍。比例尺度測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較的。例如:5分鐘與10 分鐘之間的差和10分鐘與15分鐘之間的差都是5 分鐘,10 分鐘是2分鐘的5倍。比例尺度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下表是以上四種尺度的特征彙總表。在市場營銷研究中,很多內容或研究項目都不具備比例尺度或間距尺度的條件,應註意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不要出現失誤。
四種測定尺度及其特征
尺度 | 允許的變數轉換 | 允許的四則運算 | 允許的統計計算 | 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舉例
|
名義 | y=f(x) f(x)為對應 | —— | 百分比排列順序卡方測定 | 給屬於特定群體的事物編號(男女、職業、商店種類、產品種類、品牌、銷售區域等)
|
順序 | y=f(x) f(x)只增加 | —— | 中位數百分位順序相關符號測定集合測定 | 對產品、企業的意見、態度(非常好、好、不好說、壞、非常壞),比較幾種品牌的喜好程度,購買者的社會階層等
|
間距 | y=a+bx B>0 | 加減 | 範圍算術平均均差標準差 t-檢驗 F-檢驗 | 利用五等級法、七等級法測對產品或企業的意見、態度。
|
比例 | y=ax a>0 | 加減乘除 | 幾何平均調和平均變動繫數 | 消費者的年齡、收入、顧客量、銷售數量,銷售金額
|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根本性區別有三點:
首先,兩種方法所依賴的哲學體系(philosophy of reality)有所不同。作為定量研究,其對象是客觀的、獨立於研究者之外的某種客觀存在物;而作為定性研究,其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研究對象被研究者賦予主觀色彩,成為研究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定量研究者認為,其研究對象可以像解剖麻雀一樣被分成幾個部分,通過這些組成部分的觀察可以獲得整體的認識。而定性研究者則認為,研究對象是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因而他們檢視的是全部和整個過程。
第二,兩種研究方法在對人本身的認識上有所差異。量化研究者認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則強調人的個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進而認為很難將人類簡單地劃歸為幾個類別。
第三,定量研究者的目的在於發現人類行為的一般規律,並對各種環境中的事物作出帶有普遍性的解釋;與此相反,定性研究則試圖對特定情況或事物作特別的解釋。換言之,定量研究致力於拓展廣度,而定性研究則試圖發掘深度。
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導致了在實際應用中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研究者的角色定位(role of the research)。定量研究者力求客觀,脫離資料分析。定性研究者則是資料分析的一部分。對後者而言,沒有研究者的積极參与,資料就不存在。
2、研究設計(design)。定量研究中的設計在研究開始前就已確定。定性研究中的計劃則隨著研究的進行而不斷發展,並可加以調整和修改。
3、研究環境(setting)。定量研究運用實驗方法,儘可能地控制變數。定性研究則在實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力求瞭解事物在常態下的發展變化,並不控制外在變數。
4、測量工具(measurement)。定量研究中,測量工具相對獨立於研究者之外,事實上研究者不一定親自從事資料籌集工作。而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測量工具,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他。
5、理論建構(theory building)。定量研究的目的在於檢驗理論的正確性,最終結果是支持或者反對假設。定性研究的理論則是研究過程的一部分,是“資料分析的結果”(data dr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