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
約翰·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1904年4月8日—1989年5月20日),英國經濟學家,在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經濟學方法論,以及經濟史學方面卓有成就。1972年與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 Arrow)一起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約翰·希克斯的生平
諾貝爾經濟學獎
|
|
歷屆獲得者
|
1969 | 拉格納·弗里希 (Ragnar Frisch) 簡·丁伯根 (Jan Tinbergen)
|
1970 | 保羅·薩繆爾森 (Paul A. Samuelson)
|
1971 | 西蒙·庫茲涅茨 (Simon Kuznets)
|
1972 | 約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Kenneth J. Arrow)
|
1973 | 華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
1974 |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綱納·繆達爾 (Gunnar Myrdal)
|
1975 | 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佳林·庫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
1976 | 米爾頓·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
1977 |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Bertil Ohlin)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James E. Meade)
|
1978 | 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
1979 | 威廉·阿瑟·劉易斯 (Sir Arthur Lewis) 西奧多·舒爾茨 (Theodore W. Schultz)
|
1980 | 勞倫斯·羅·克萊因 (Lawrence R. Klein)
|
1981 | 詹姆斯·托賓 (James Tobin)
|
1982 | 喬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
1983 | 羅拉爾·德布魯 (Gerard Debreu)
|
1984 | 理查德·約翰·斯通 (Richard Stone)
|
1985 |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
|
1986 |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
1987 | 羅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
|
1988 | 莫裡斯·阿萊斯 (Maurice Allais)
|
1989 | 特裡夫·哈維默 (Trygve Haavelmo)
|
1990 | 默頓·米勒 (Merton H. Miller) 哈里·馬科維茨 (Harry M. Markowitz)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
|
1991 | 羅納德·科斯 (Ronald H. Coase)
|
1992 | 加里·貝克爾 (Gary S. Becker)
|
1993 | 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s C. North) 羅伯特·福格爾 (Robert W. Fogel)
|
1994 | 約翰·福布斯·納什 (John F. Nash Jr.) 約翰·海薩尼 (John C. Harsanyi) 萊因哈德·澤爾騰 (Reinhard Selten)
|
1995 | 小羅伯特·盧卡斯 (Robert E. Lucas Jr.)
|
1996 | 詹姆斯·莫裡斯 (James A. Mirrlees) 威廉·維克瑞 (William Vickrey)
|
1997 | 羅伯特·默頓 (Robert C. Merton) 邁倫·斯科爾斯 (Myron S. Scholes)
|
1998 | 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 )
|
1999 | 羅伯特·蒙代爾 (Robert A. Mundell)
|
2000 | 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爾·麥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
2001 | 喬治·阿克爾洛夫 (George A. Akerlof ) 邁克爾·斯賓塞 (A. Michael Spence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
2002 | 丹尼爾·卡納曼 (Daniel Kahneman) 弗農·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
2003 | 克萊夫·格蘭傑 (Clive W.J. Granger) 羅伯特·恩格爾 (Robert F. Engle III)
|
2004 | 芬恩·基德蘭德 (Finn E. Kydland)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
2005 |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Thomas Crombie Schelling) 羅伯特·約翰·奧曼 (Robert John Aumann)
|
2006 |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 (Edmund Phelps)
|
2007 | 埃里克·馬斯金 (Eric S. Maskin) 羅傑·邁爾森 (Roger B. Myerson) 里奧尼德·赫維茨 (Leonid Hurwicz)
|
2008 | 保羅·克魯格曼 (Paul R. Krugman)
|
2009 |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Elinor Ostrom) 奧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E. Williamson)
|
2010 | 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戴爾·莫特森 (Dale T. Mortensen) 克裡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
|
[編輯]
|
- 1932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以後歷任倫敦經濟學院,劍橋大學;
- 1942—1971年,先後成為英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義大利林西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國院士,並擔任牛津納斐德學院名譽委員、劍橋岡維爾和凱烏斯學院名譽委員、皇家經濟學會會長、維也納大學名譽委員等職務。
約翰·希克斯主要理論貢獻
1. IS-LM模型,成為凱恩斯巨集觀經濟學的核心。
2. 乘數-加速原理,用於解釋經濟周期。
1950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在《經濟周期理論》(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一書中提出。希克斯認為,從歷史上看,經濟物品
和勞務實際產量的波動表現為一種沿增長或趨於上升路線上下運動狀態。其波動的高漲階段和低潮階段是由乘數和加速原理結合的作用決定的。即:希克斯經濟周期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由於加速數的作用,產量(收入)的增長會引起投資的加速度增加;又由於乘數的作用,投資的增長又引起產量和收入量按某一倍數增長。從而使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其擴張幅度受周期上限限制。周期上限取決於社會已經達到的技術水平和一切生產資源可被利用的限度。當擴張達到周期上限時,就會轉向經濟收縮。收縮時,由於加速數的作用,投資的下降又會引起產量和收入量按照某一倍數下降。其下降幅度受周期下限的限制。下限取決於總投資的特點和加速原理作用的局限性。當下降到周期下限時,經濟又開始回升。希克斯根據對過去一個半世紀的經濟發展史的研究,認為在這一長時期內顯現出一種有規則的 7-10年的周期性波動,以經濟增長為背景。
希克斯對西方經濟學理論有許多重要貢獻。他完善了以序數效用論和無差異曲線來解釋的邊際效用價值論,發展了一般均衡理論。提出了IS-LM模型,其中,I代表投資,S代表儲蓄,L代表貨幣需求,M代表貨幣供給,並利用它分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達到同時均衡時,國民收入與利息率的同時決定,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一模型把新古典經濟學
的一般均衡分析與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結合在一起,成為現代凱恩斯主義巨集觀經濟學的理論核心。他繼卡爾多之後提出了新的補償標準,在批評庇古福利經濟學基礎上,建立起新福利經濟學理論體系。他還研究了通貨膨脹,提出結構性通貨膨脹理論。他與薩繆爾森提出乘數-加速原理 ,用以解釋經濟中產生周期性波動的根源。他在工資理論、貨幣理論、增長理論、資本理論以及經濟學方法論和經濟史理論方面都有所貢獻。
約翰·希克斯主要著作
- 《價值與資本: 經濟理論的若幹基本原則之探究》
- 《工資理論》
- 《經濟史理論》
- 《需求理論之修正》
- 《資本與增長》
- 《資本的純理論》
- 《經濟周期理論》
- 《凱恩斯經濟學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