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目錄
|
什麼是失業率
失業率:是指失業人口占勞動人口的比率,旨在衡量閑置中的勞動產能。在美國,失業率每月第一個周五公佈,在臺灣,則於每月23日由行政院主計處公佈。失業數據的月份變動可適當反應經濟發展。大多數資料都經過季節性調整。失業率被視為落後指標。
造成失業的原因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農業,營建業與旅游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4.殘餘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
所謂的自然失業率
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指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
為摩擦性失業率及結構性失業率加總之和。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偏好改變等等因素,社會上總會存在著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就長期而言,景氣迴圈帶來的失業情形常會消弭無蹤,社會上只留下自然失業現象,"自然"的定義並不明確,沒有人能明確的指出一個社會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它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產業升級而變化,以臺灣地區而言,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是介於1.5%~2.5%之間。
失業率統計[1]
有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之分。在國際上,通行的是調查失業率。目前中國官方公佈的是登記失業率,而且只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方面不能反映農村的失業狀況,另一方面也無法準確描述城鎮真實失業情況。
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各有利弊。前者容易獲取,且與失業保障制度相關。只有通過失業登記的失業者才能領取失業救濟金。後者能更真實地反映失業狀況。
參考文獻
- ↑ 高培勇.“十二五”時期的中國財稅改革.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09.